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着重强调:“需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持续巩固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农业成为具备发展潜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图1:图为实践团前往农田)
为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2025年7月7日,重庆移通学院“传播科技新动能,绘就助农新画卷”实践团深入合川区云门镇棕林村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调研精准掌握当地农业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实际行动为笔触、以实干担当为墨彩,助力解决耕地利用、劳动力短缺、作物种植等方面的难题,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2:图为棕林村村民种的丝瓜)
深入调研:摸清村情“绘蓝图”
历经多日调研,实践团梳理出棕林村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近年来,该村耕地面积微降1%,主要受小型基建占地以及低产田改种经济林果的影响;土壤以紫色土、潮土为主,作物种植结构持续调整,蔬菜、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略有减少。在水利设施方面,渠道、机井、排灌站等覆盖千余亩耕地,但分布尚不均衡;农业劳动力近五年减少30%,主要外流到广东等沿海城市,主要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老龄化与低学历问题较为显著,50岁以上劳动力占比达60%,30岁以下仅占10%,农忙用工难与技术人才短缺制约着产业升级。同时,存在耕地撂荒现象,一年来约80亩耕地因劳动力不足、收益偏低及流转不畅等问题闲置,尽管耕地保护宣传已全面覆盖,但村民的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图3:图为实践团深入农田)
问计于民:田间指导送“良方”
针对当地技术型劳动力短缺、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不足的问题,实践团化身为“农技指导员”,在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指导。结合棕林村以紫色土、潮土为主的土壤特性,实践团向农户讲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议依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调整肥料配比,以提升土地肥力;针对蔬菜种植面积扩大的现状,分享病虫害绿色防控方法,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团队还围绕土地流转不畅的问题,结合政策解读,为村民提供流转渠道信息与协商机制建议,助力闲置土地盘活。
(图4:图为实践团在指导)
(图5:图为实践团在指导)
(图6:图为实践团在指导)
情暖农间:援手助老解“农忧”
鉴于当地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态势较为严峻,农忙时节用工紧张问题愈发凸显,实践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对群众的关爱之情切实转化为实际行动,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协助村里老人解决农活难题。
(图7:图为实践团在田间)
在玉米地,实践团迅速奔赴多位老人的田垄,有条不紊地开展玉米管护工作。大家秉持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仔细检查玉米秸秆的稳固情况,对因昨夜大风而松动的秸秆及时进行培土加固,有效防范后续倒伏情况发生,避免影响玉米产量;同时,认真开展田间杂草清理工作,减少杂草与玉米争夺养分。成员们分工明确、配合紧密,斗志昂扬,一心致力于为老人缓解农忙压力。
(图8:图为实践团在除杂草)
(图9:图为实践团苞谷地)
在稻田中,成员们积极助力农民查看水稻生长态势,精准拔除稗草等恶性杂草,全力保障水稻生长空间。针对部分地势较低、因昨夜降雨出现积水情况的稻田,成员们迅速响应,协助疏通排水渠道,避免水稻长时间受淹。
(图10:图为实践团在稻田)
关于合川区近十四天天气情况,未来一段时间降雨将较为频繁。实践团针对棕林村农田土质情况及农作物生长特性综合分析接下来村民可能会面临的困难:在玉米种植方面,持续降雨易造成土壤过湿,致使玉米根系呼吸受阻,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并且,在高湿环境下,玉米叶斑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病风险大幅增加,目前部分玉米地已初步出现叶斑病迹象,若不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病害将迅速扩散至更多植株。对于水稻而言,频繁降水可能导致稻田水位不稳定,进而引发水稻倒伏。同时,雨日增多导致光照不足,影响水稻光合作用,减缓生长速度,还可能诱发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对水稻的健康生长和最终产量造成严重威胁。
(图11:图为棕林村稻田里的水稻)
(图12:图为棕林村水稻的特写)
此次实践活动中,重庆移通学院“传播科技新动能,绘就助农新画卷”实践团既当好“调研员”,全面摸清村情,又做好“服务员”,切实解决难题,用科技力量为棕林村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接下来,团队将整理调研数据与实践经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助农报告,为当地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贡献青春智慧,推动“科技助农”的壮丽画卷在棕林村持续铺展。
(图13:图为实践团与村民合影留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