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土文脉,赋能乡村振兴
7月5日至7月7号,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和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青年学子组成的“福漳文脉兴乡”实践队前往福州、漳州两地开展“闽韵乡振——福漳文脉,兴产共富”的暑假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参观生产车间、特色产业园,进行线下访谈等方式,感受福漳特色文化产业的魅力,探索其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文化溯源:触摸乡土文化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乡土社会的根与魂,守住文化根基,乡村振兴才有精神底气。7月5日,经济学院“福漳文脉兴乡”实践队首站深入福州连江县。
在贵安新天地海峡传统文化街,队员们沉浸式感受乡村振兴多元活力;走访贵安国际大剧院、贵安欢乐世界等“文化 + 产业”项目,探寻文旅融合发展逻辑;于福州百姓长廊、福建抗美援朝纪念馆、黄如论书法馆,挖掘地域文化基因,传承红色精神,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根基。队员们以“文化观察员”身份出发,从廊间福州民俗版画,到馆内抗美援朝英雄事迹,再到书法作品里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这些文化载体,实践队员们一致认为文化就是乡村的根,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下挖掘和利用好乡土文化,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图为实践队员在百姓长廊
产业探路:解码特色产业密码
“传统产业是乡村的‘造血干细胞’,如何注入文化活力实现再生?”带着思考,7月6日实践队驻足闽清塔庄镇茶口村粉干产业园。在闽清茶口粉干有限公司,队员们见证一粒稻米的“蜕变之旅”:从浸米、磨浆的传统工序,到灭菌、包装的现代化升级,百年粉干工艺里,藏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产业振兴密码。
通过查阅资料、与村民和企业负责人交流,队员们深度了解粉干历史传承与制作工艺,剖析传统产业发展痛点与潜力,尝试为粉干产业融入文旅、拓展市场寻路,探索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实践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粉干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承载着当地历史文化的符号。将文化元素融入产业,是提升粉干附加值的重要途径。
图为队员们参观相关企业
图为企业负责人接受队员们的采访
振兴赋能: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7月7日,实践队奔赴漳州龙海区九湖镇。在水仙花海,调研水仙花种植生长,挖掘花卉文化价值;在百花村漳州花卉交易中心,聚焦花卉产业运营模式,思考如何以产业集聚带动村民增收、乡村发展。实践队员们表示,可以通过深化“文化+花卉”融合、搭建产业人才培育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建立花卉产业联盟来增强当地花卉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图为实践队员在花卉交易中心打卡
从连江到龙海,从文化溯源到产业探路,“福漳文脉兴乡”实践队以行动诠释:乡村振兴的“密码”,藏在文化基因的解码里,嵌在传统产业的升级中,更写在青年一代的实践里。未来,实践队计划深化跨学科赋能,融合经济学、计算机知识,用经济模型精准测算产业投入产出,借大数据、电商平台拓宽销路,让学术智慧深度融入乡土实践,以青春之笔续写乡村振兴更精彩的篇章,让文化赋能的火种,在跨学科助力下燃得更旺,照亮更多希望田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春君 责编:赵多米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