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竹篙寨”,触摸“运筹帷幄” 的红色脉搏

发布时间:2025-07-06 00: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程若丝   阅读 293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赴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竹篙寨”革命旧址,开展红色资源挖掘与传承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探访,在革命遗迹中感悟先辈奋斗历程,解码人民军队制胜基因,触摸红色历史脉搏。

长满青苔的斑驳石阶通向这座客家老屋,墙壁上透光的炮孔、石壁嵌入的弹片痕迹,无声诉说着1934年的惊心动魄。在银坑镇文化站林秦虎干事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竹篙寨因石山耸立如竹篙而得名,内部为天然溶洞群,主洞可容纳千人,洞洞相连,易守难攻。


图为“竹篙寨”名称石。实践队涂明 慧供图

图为竹篙寨内墙壁上炮口。实践队程若丝供图

1930年7月,红四军途经银坑,亲临考察,认为此地“宽大有水,能驻一团兵力”,且周边产煤,具备长期驻守条件。据此,竹篙寨被升级为中央后方保管处,用于存放枪支弹药、军服被毯、粮食药品等关键物资。在洞口及后山增设碉堡与射击孔,使其成为苏区时期重要的军械中转站。

1930年至1934年间,竹篙寨为红军反“围剿”斗争及长征转移提供了坚实的物资保障。尤其在长征前夕,这里曾集中转运大量棉被、粮食、盐巴等物资,支援数万红军渡过于都河。寨内存放物资的洞穴、先辈生活和守卫的遗迹至今留存,斑驳石壁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图为竹篙寨内石壁。实践队程若丝供图

图为林秦虎干事讲解。罗轶恒供图

图为林秦虎干事为实践队队员讲解竹篙寨相关事迹。实践队罗轶恒供图

竹篙寨的坚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1931年6月,从宁都溃败的国民党残部(约千人)进犯竹篙寨,企图摧毁保管处。守卫部队仅红军独立团二连七、八十人,在连长钟贵标指挥下,依托地形分兵布防:山顶设观察哨,岩壁埋伏火力,主力死守洞口。敌军进村后松懈备炊,红军趁其不备发起突袭,三枪击毙敌机枪手,展开猛烈反击。当地百姓闻讯支援,赤卫队携土炮、梭标参战,于北特区援军及时赶到,最终击溃敌军,毙俘40余人,缴枪10余支。

图为竹篙寨溶洞内保存的以前的器具。实践队罗轶恒供图

走访期间,实践队还采访了当地村民。村民讲述了祖辈传承的革命故事:当年银坑青年踊跃参军,仅1933年就有1200余人加入红军;烈属钟招子送8子参军,无一归来,夜夜点灯盼儿归的事迹,成为苏区人民巨大牺牲的缩影。这些故事让队员们对竹篙寨的红色历史有了更生动深刻的认识。“从小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竹篙寨的革命精神是这里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好好传承下去。”一位村民动情地说。

图为竹篙寨附近村民。实践队罗轶恒供图

如今,竹篙寨已成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其碉堡、枪眼、仓库遗迹清晰可辨。当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建设教育基地活化历史,让“竹篙寨精神”成为砥砺新征程的力量源泉。这座隐于赣南山区的革命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民战争思想、红军军魂与军民鱼水深情的集中体现,时刻昭示后人:真正的胜利密码,永远蕴藏在“依靠人民”四字之中。

图为实践队竹篙寨碉堡旁合影。实践队罗轶恒供图

图为实践队全员与林秦虎干事、乡政府宣传部工作人员合影。实践队罗轶恒供图

江西师大科技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将以此次走访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竹篙寨红色文化内涵,讲好红色故事,助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团队希望通过宣传推介,助力竹篙寨红色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动力”。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开展相关活动,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严轶娴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