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大将足迹 —— 湖南一师学子在陈赓故居里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7-05 19: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曾琳 姜圣音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青砖黛瓦,古木参天。7月2日,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陈赓大将故居内,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途寻迹·东山筑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学子们,跟随故居红宣主任武文渡的脚步,触摸历史印记,聆听将星故事,在一砖一瓦、一图一文间,感悟穿越时空的忠诚与信仰。

这间客厅,藏着陈家赤诚报国的密码

步入古朴院落,实践团成员在陈赓祖父陈嘉瑞曾与乡绅议事的客厅前停下脚步。“看这青砖地面,木质桌椅,”同学们的目光被讲解声吸引,“就是在这里,‘不得从军,不得为官,努力读书’的祖训被郑重立下。”,“但陈赓的父亲陈道良先生,这位开明乡绅,虽立此规,心却向着革新。”他动情地讲述了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农运时拜访此地的故事:“毛泽东同志对陈道良先生支持儿子革命、开明进步深表敬佩,称赞他是‘功社稷、对革命有贡献的人’!”走进隔壁的私塾,琅琅书声仿佛穿越时空。武主任指着讲台说:“陈道良先生就在这里教授子弟,他‘心怀天下’的胸襟,才是真正浸润少年陈赓心灵的家风精髓。这看似矛盾的祖训与开明,恰恰是陈家赤诚报国的独特密码。”同学们纷纷点头,陷入沉思。

(王敏之摄)

这一家一物,刻满忠烈与牺牲

在故居内父母展示栏前,陈赓父母的照片和简介静静诉说着过往:父亲陈道良“正直、豪爽、乐善”,母亲彭学娴“勤劳贤惠”,是乡邻公认的“大好人”。正是这淳朴刚正的门风,滋养了陈赓“时思弃读从戎”的志向。移步至陈赓弟弟们的住房,气氛更显凝重。讲述揭示了家庭的悲壮:在陈赓(家中实际的长子)影响下,弟弟陈亮、陈忆信、陈问心相继投身革命洪流。而陈家因“赤匪家属”罪名,陈道良两次入狱,田产耗尽;抗战烽火中,年迈的父母变卖家产携家逃难,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相继离世。“满门忠烈“这四个字,是用血肉和生命写就的。

这份入党志愿书,是他一生不渝的誓言

生平事迹展区是信仰力量的集中体现。在“少年壮志”展板前,讲解声铿锵有力:“1903年出生于此的陈赓,1915年在东山学堂接触新思想,救国救民之志由此萌发。1916年,他‘高小未卒业,即毅然投军’!”指着“投笔从戎”展板,解读着陈赓《我的自传》中的记述——目睹军阀混战“民则十室十空”的惨状,他对旧军队彻底失望,这成为追寻真理的起点。最震撼的一幕在“坚定信仰”单元。一份泛黄的档案复制件前,全体成员肃立。讲解声饱含深情地诵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这是陈赓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庄严的誓言!‘第一军有党,第二军有我’,这铮铮誓言,穿越百年,依然滚烫!”随后,“铁帽子红军团”团长、巧渡乌江、四渡赤水、隐蔽战线等展板,生动勾勒出陈赓“绝对忠诚、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铁血战功。黄埔军校时期的展柜前,讲解着重指出陈赓奉党指示入学、公开党员身份并与蒋介石面对面斗争的史料:“这需要何等的勇气与坚定!这就是信仰如磐的印证!”

(王敏之摄)

故居是教科书,青年是传承人

“陈赓故居,就是一部立体的革命教科书,一砖一瓦都在诉说信仰与忠诚。”实践团带队老师熊薇感慨道。沉浸式的探访,让学子们深受触动。队长李蓉在参观完后的分享会上说:“触摸着历史的温度,听着武主任的讲述,陈赓大将的形象从未如此清晰。他的忠诚无畏、智勇双全,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要赓续的红色血脉。”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片红色沃土走出的学子们,在陈赓故居的“行走思政课”中,将红色基因与育人使命紧密相连,立志在强国强军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新时代的铁血荣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姜圣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