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90年前,中央红军在会理城郊的铁厂村作出“向北穿越彝区、强渡大渡河”的战略决断,为长征胜利奠定关键基石。2025年7月2日,西昌学院艺术学院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部分学生在陈建林、刘阿芝老师的带领下踏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会议旧址,以画笔刻刀重绘红色记忆,在历史现场感悟长征精神的永恒炽热。
图 为艺术学院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成员于会理会议旧址合照。 但苑媛 供图
在绿树掩映的会理会议纪念地,艺术学院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成员凝视简陋茅草屋会场内的油灯、地图与电报机,成员感慨:“透过这些实物,仿佛听见当年决策时的激烈辩论声。”团队成员以讲演、讨论等方式重温了1935年5月12日的会议场景——毛泽东力主“北上彝区”的战略远见与彝族同胞盟誓共行的历史片段,让参观群众身临其境感受“彝海结盟”的前奏。
图为艺术学院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成员深入感受会理会议。 但苑媛 供图
图为图艺术学院学生第一、第二党支部成员为大家讲解《七律·长征》。但苑媛 供图
图为会理会议旧址。 但苑媛 供图
伫立在粗粝岩石砌成的会议旧址前,带队老师陈建林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深刻的现场教学。他抚摸着历经岁月风霜的石壁,以这简朴而坚固的会场为载体,讲述了会理会议的重大意义:身处险境却凝聚共识,以超凡勇气确立北进策略,为红军跳出重围、绝处逢生打开了关键通道。“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凝固着当年革命先辈力挽狂澜、转危为安的坚定意志,”陈建林强调,“这就是长征精神的核心体现——独立自主、实事求是、顾全大局,在生死攸关之时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决断。”他勉励青年学子,要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将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抉择、信念如磐的精神品质,熔铸于艺术创作与人生追求之中。
图为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建林(主持工作)为成员们讲解长征精神。 但苑媛 供图
图为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建林(主持工作)带领成员们返程。但苑媛 供图
最后在刻有《七律·长征》的诗碑前,数名学子齐诵经典。带队教师陈建林、刘阿芝现场开讲“红色诗词微课堂”,解析“金沙水拍云崖暖”背后的故事,以磅礴诗笔浓缩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惊险与胜利豪情,是长征途中一次决定红军命运的传奇战役,融合了战略智慧、军民情谊与革命信仰。青年党员、青年团员要赓续长征精神,坚守家国信念,奋斗人生征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谭良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