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积极响应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社会课堂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让“常下乡、常在乡”成为常态,用实际行动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中贡献青春力量。2025年7月1日,西安翻译学院鹮乡未来星之队满怀热情地前往汉中市洋县,展开为期一周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走访和调研访谈等多样化方式,深入挖掘洋县独特的生态和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红农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华阳古镇坐落于陕西汉中市洋县北部,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古道驿站,享有 “千年古船城,秦岭第一镇”的盛誉。团队成员深入探访了当地,详细了解了其依托山水生态资源与珍稀动物资源所构建的生态旅游模式。通过与景区工作人员及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团队得知华阳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发特色旅游路线、推出以“秦岭四宝”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等举措,华阳不仅提升了旅游吸引力,还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洋县华阳镇红石窑村,一座古朴的大院静谧地矗立,这里正是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当地通过将旅游业与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精心打造红农文旅融合的生态圈。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生态资源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
7月2日,追寻造纸术的千古印记,蔡伦墓祠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团队成员深入探究其在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方面的宝贵经验,发现当地通过保护性修缮墓祠、开发文化研学项目以及设置造纸实操环节,使游客在游览中深刻感受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团队成员进一步挖掘蔡伦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旅游需求相结合,开发出既具历史底蕴又富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文化是红农文旅融合的灵魂所在。挖掘和利用特色文化资源,不仅能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内涵,更能显著提升旅游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团队前往马畅镇双庙村张富清故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团队成员通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生动的图文资料,深刻领悟到张富清老英雄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队员们认真聆听张富清老英雄的先进事迹,深切感受到红色精神的强大力量。
新疆籍团队成员感悟: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踏入洋县双庙村张富清故居的那一刻。老英雄的一生宛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这位原西北野战军359旅战士的皮箱与搪瓷缸,历经六十余年的风霜,磨损的边角默默诉说着“深藏功名,坚守初心”的坚定誓言。讲解员提及永丰战役时,描述了年轻的张富清背负七十余斤炸药包,在枪林弹雨中英勇炸毁两座敌堡的壮举;然而,转业后,他却选择在贫困山区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知晓他的赫赫战功。最令人震颤的,是那张记录他88岁截肢后坚持练习站立的照片。那份拒绝成为家人负担的倔强,与当年炸碉堡时的勇毅毫无二致。作为来自边疆的学子,深刻认识到,传承这份精神,并非仅仅是仰望,而是要付诸行动;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将之化为求学路上、未来征程中,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诱惑不动摇、面对使命勇担当的内在力量。
7月3日,实践团队抵达双亚集团。集团以有机黑米产业为支柱,将农业种植、产品加工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有机农业观光园。游客在此可亲身参与黑米的种植、收割及加工等环节,深入了解有机农业知识,并选购各类特色农产品。这种“农业+旅游”的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还多维度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途径。团队成员与企业负责人及农户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系统总结了其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与所面临的挑战,为深入探索红农文旅融合与特色产业发展之间的契合点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7月4日,团队成员们不畏酷暑,深入田间地头,认真清除稻田中的杂草,确保水稻能够充分吸收养分,茁壮成长。同时,团队成员们还细致入微地观察了水稻的长势。他们的辛勤付出不仅有效减轻了农户们的负担,更为水稻的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安翻译学院鹮乡未来星之队通过对洋县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调研,深入剖析了红农文旅融合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与发展潜力,增强了队员的实践能力。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见识了生态环境与文化科技的魅力,也进一步学习了红色精神,未来将把此次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深入探索洋县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对如何赋能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把此次实践中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洋县红农文旅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与可行性建议,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吸引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团队将继续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共同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马鑫峰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