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梦踏寻竹篙寨:长征精神在掌心相递中焕新

发布时间:2025-07-05 09: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嘉慧 涂明慧 罗轶恒   阅读 7.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一行16人走进赣州于都镇银坑镇,队员们聆听五十年党龄老党员与张书记的岁月故事,探访竹篙寨红色遗迹,在乡村课堂开展支教。于先辈精神长河中,他们触摸长征精神的滚烫脉搏,让信仰火种在实践中焕发光彩。

独臂电键:掌心茧花里的长征刻度

袁辉老人至今记得四叔用独臂在延安纺车的场景:"那只被炸断左手的袖子总挽成结,纺车转起来比好手还稳当。"1934年,他父亲兄弟四人踏上长征路,大哥牺牲在湘江渡口,二伯与三叔牺牲,四叔却用独臂践行"只要还有一只手,就要为党干活"的誓言。这种血色传承在三代人手中流转:儿子参军时带着父辈的枪栓碎片,孙女作为基层党员走访农户时,总习惯用手丈量土坯墙的温度——就像当年红军用手掌感知百姓冷暖。

50年党龄的老党员段晓华变形的无名指与小指,是另一种"长征印记"。1970年代,作为报务员的他每天发送120组密码电报,指关节因长期敲击电键增生出老茧。"当年'三个绝对'的要求,和现在航天工程的毫米级精度一个道理。"他展示摩尔斯电码时,"滴滴答"的节奏与红军时期的发报声重叠——从湘江战役的密电到脱贫攻坚的数据分析,不变的是对"零误差"的追求。四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敬礼时,颤抖的手臂撑起的不仅是勋章的重量,更是"永不叛党"的誓言在时光中的挺立。

图为50岁党龄老党员敬礼 罗轶恒供图

扶贫路上的新长征人——张书记

在长征精神的影响下,50岁的张书记奋斗在异地扶贫安置点一线,用行动传承着这份伟大精神。他深知扶贫工作是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关键一环,心怀使命感与责任感。张书记经常深入安置点的每一户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脱贫计划。他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引进适合安置点发展的产业项目,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为了丰富安置点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他组织开办了各类文化活动和技能培训班,让大家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富足。

张书记就像一颗螺丝钉,牢牢扎根在异地扶贫安置点,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将长征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他的努力和付出,让安置点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图为张书记接受采访 罗轶恒供图

竹篙寨石阶上的信仰刻痕

后实践队队员走进银坑镇竹篙寨,从险峻地形里的军事智慧到永恒不变的入党初心,从历史遗迹的厚重沧桑到新时代的精神赓续,竹篙寨以589米三面临崖的险峻,在1932年成为中央苏区北线堡垒,红军依势构建防御工事,其“生命通道”见证战士背物资贴壁前行的艰险,恰似长征中“风雨侵衣骨更硬”的奋斗底色。寨墙刻着的红军入党誓词,与长征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同频,从“永不叛党”的铁血誓言到新时代抗疫冲锋,精神基因始终如磐。85岁陈阿婆守寨一生,其孙像当年红军扎根群众般投身扶贫,让“为民情怀”在代际传承中延续。实践队踏过石阶,看见长征精神正化作崖壁上永不褪色的信仰路标,从烽火岁月通向民族复兴的辽阔山河。

图为林秦虎给实践队队员介绍洞口 罗轶恒供图

童声里的长征:实践队的精神摆渡

“红梦起航,筑梦童心”实践队深受张书记等基层干部精神的感染,将这份长征精神的传承延伸到了安置点的小朋友身上。实践队为小朋友们开展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在课堂上,队员们讲述长征故事,让小朋友们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悟长征精神的伟大。通过感统训练、安全知识宣传等课程,培养小朋友们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让长征精神在小朋友们心中种下种子,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难,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图为老师和小朋友的合照 涂明 慧供图

从老党员变形的手指到张书记磨破的胶鞋,长征精神从未离开过"实干"的土壤。当实践队员把老党员的"指尖精神"、书记的"石阶哲学"带进安置点课堂,当孩子们用小手画出心中的长征,这场跨越时空的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掌心相递的温度,是把天险凿成通途的信念,是让每一代人都能在自己的长征路上,走出属于人民的幸福大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