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理工学院"红梦启航,筑梦童心"社会实践队走进银坑镇竹篙寨,银坑镇文化站干事林秦虎书记带领实践队参观旧址。从险峻地形里的军事智慧到永恒不变的入党初心,从历史遗迹的厚重沧桑到新时代的精神赓续,这场红色之旅,让青年学子在实景课堂中读懂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地理密码:悬崖上的红色堡垒
竹篙寨海拔589米,三面临崖,仅有一条石阶小径与外界相通。这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让它在1932年成为中央苏区北线的重要军事据点。林秦虎蹲在隘口处,指着脚下万丈深渊:"当年红军就是利用两侧悬崖构建防御工事,把敌人的进攻路线压缩在这条不足两米宽的山道上。"考古发现显示,寨顶现存的17处土砖建筑,依着山势分为指挥区、作战区、后勤区,其中储藏室深挖半米入地,利用山岩温差保存粮食,值班室设在崖边石缝间,至今仍能看到瞭望孔与射击孔的巧妙结合。
图为老书记为同学们讲解竹篙寨的溶洞 邱小薇供图
最震撼的是崖壁上的"生命通道"。在寨体西侧垂直岩壁上,至今留存着红军开凿的隐蔽石阶,林秦虎打着手电筒照亮潮湿的石壁:"这是当年运送弹药的秘密路线,战士们背着几十斤重的物资,只能贴着崖壁挪步,稍有不慎就会跌入深谷。"这种将自然天险与军事智慧完美结合的布局,让竹篙寨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成为难以攻克的红色堡垒。
初心如磐:誓词中的信仰赓续
在竹篙寨斑驳的土砖墙上,红军时期的入党誓词仍留着历史的刻痕:"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这二十四个字如淬火的钢刀,刻着战火年代党员的生存法则与信仰密码——当战士在没有窗户的指挥室里对着煤油灯宣誓,"严守秘密"是突破围剿的生命线,"牺牲个人"是面对枪口时的本能抉择。
而今的入党誓词虽历经时代演进,从"阶级斗争"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努力革命"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但其精神基因从未改变。当年竹篙寨里"永不叛党"的铁血誓言,化作新时代党员面对疫情冲锋在前的背影;"服从纪律"的钢铁意志,演变为脱贫攻坚中扎根山乡的坚守。就像崖壁上永不褪色的石阶,变的是誓词的表述形式,不变的是每个字背后"党心即民心"的信仰传承,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生命践行的"初心之锚"。
图为红军时期入党誓词 刘嘉慧供图
槐影婆娑:指尖上的红色传承
竹篙寨入口旁,85岁的陈阿婆总坐在磨得发亮的木凳上。夏日阳光透过叶隙落在她沟壑纵横的脸上,浑浊的眼睛却总望向寨门方向。有人问路时,她咧开没牙的嘴嗬嗬笑着,枯树枝般的手指固执地指向石阶——那是通往红军指挥室的方向,也是她刻进骨髓的记忆坐标。
阿婆的祖屋就嵌在寨脚的崖壁下,土砖墙上还留着太爷爷当年为红军送粮时凿的瞭望孔。如今她虽口齿不清,却能摸黑画出寨里每处暗堡的位置,“哒哒——”她用拐杖敲着地面,模仿当年红军战士的脚步声,浑浊的眼里突然泛起光。孙子寄来的党员奖状就压在床头玻璃下,照片里穿制服的年轻人站在扶贫村的田埂上,笑得像寨顶的映山红。
“为人民……”阿婆突然清晰地吐出三个字,随即又陷入含糊的呢喃。山风吹过槐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应和她未说完的话。这个守着竹篙寨一辈子的老人,用颤抖的指尖丈量着革命岁月与新时代的距离,而她身后的石阶上,正有年轻党员们捧着誓词本,一步步走向当年红军宣誓的土砖房。
图为木凳上的阿婆和路过的小朋友 罗轶恒供图
当实践队队员的脚步踏过红军开凿的石阶,当入党誓词的回声在崖壁间激荡,竹篙寨的每寸肌理都在诉说着传承的真谛——太爷爷凿刻的瞭望孔里,映着新时代扶贫干部的身影;阿婆拐杖敲击的节奏中,共鸣着青年党员的誓言。那些嵌进岩壁的军事智慧、刻入土砖的信仰密码、流淌在血脉里的为民情怀,正如同寨顶不谢的映山红,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护中生根发芽。如今,崖壁石阶已成为精神的坐标,老槐树下的呢喃化作前行的号角,当00后们捧着誓词本走向指挥室,他们接过的不仅是二十四个字的信仰火种,更是将天险化为通途、让初心照亮征程的永恒力量——这力量,正从竹篙寨的悬崖之巅,向更辽阔的山河蔓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羽涵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