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文法学院“循光而行,青衿致远”社会实践队,前往永修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小馆,锁住青铜铙三千年的脉搏;四壁之间,奔涌着赣北山河的血脉;书香墨韵,沉淀着岁月流转的篇章。永修,古称海昏、建昌,地处吴头楚尾,依傍修水与鄱阳湖,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是赣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厚重的代表区域。
图为永修县博物馆入口处前言
从今看涂家埠大铁桥将永修县老城区和新城区连为一体,回望历史长河它与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见证北伐、抗日、解放战争。它从烽火岁月驶来,横跨时光,钢筋铁骨之间,仿佛回荡着时代车轮的轰鸣。
图为讲解员为实践队队员介绍“涂家埠大桥”的历史
指导老师袁超将实践队员带入王经燕与张朝燮这对革命伴侣的壮烈人生。“茫茫荆棘,问人间,何处可寻天国?……”这首念奴桥诗词的意境超越了一般家书的层面,展现出他们的大义凛然、大爱无疆,字字千钧中迸发的信仰力量。信纸上的墨迹虽已褪色,却掩不住国难当头,当以死报国的赤诚。那些镌刻在纸笺上的信仰,从未因时光流逝而黯淡,反而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中愈发璀璨。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王经燕与张朝燮的革命故事
在唐三彩展区中指导老师段晓龙为实践队员们介绍三彩胡人俑,并解释其颜色的原因:“黄、绿、褐三釉交织,实为含铜、铁、钴的铅釉在高温中熔融所致。”他着重剖析人俑的种族特征——深目高鼻、虬髯卷发,以及典型的翻领胡服纹饰,直言:“这些细节,证明了唐代中国与中亚之间的贸易活动非常活跃。这些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加深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图为指导老师为实践队员们介绍“唐三彩”的历史
在展厅里,队员们被一件件展品牢牢吸引,纷纷停下脚步仔细端详。青铜器上的繁复纹饰、唐三彩的生动造型、老照片里的历史瞬间,都成了他们讨论的焦点。有人凑近玻璃柜辨认模糊的铭文,有人指着展品低声交流自己的发现,还有人举起相机,专注地记录下这些跨越时光的细节。
图为实践队员记录馆内展品
立于红色记忆,革命文物的肃穆氛围中,“循光而行,青衿致远”实践队与馆方工作人员郑重合影。青春身影与红色记忆同框,无声传递着赓续红色基因的青春使命。走出永修博物馆,历史的余温仍在心间激荡。王经燕家书中的信仰之火,唐三彩釉色里的盛唐气韵,青铜纹饰上的礼乐回响——这些文明印记不再只是展柜中的静物,而成为解读民族精神基因的鲜活注脚。当红色血脉与千年文脉在此交汇,“循光而行”的信念愈发明晰:青年当以脚步丈量大地,用心火点亮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路。
图为“循光而行,青衿致远”社会实践队与馆方工作人员合照
(图片:曾辉 文字:俞雨帆、朱琴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琴韵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