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感悟三线建设精神,赓续红色血脉。6月29日,攀枝花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数映红田”社会实践队在冯富老师的带领下,怀着对历史的敬意,踏足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最南端的大田镇,深入探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田会议遗址纪念馆。实践队队员通过实地调研和沉浸式学习,深入了解奠定攀枝花工业城市基石的“大田会议”历史背景,追溯三线建设的源头活水,感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凝望起点:蓝图诞生的会议室
“同学们请看,这里就是攀枝花开发建设蓝图的诞生地,是这座城市精神血脉的源头。”纪念馆馆长站在精心复原的会议室场景前,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实践队队员们凝视着陈设简朴的桌椅,聆听着 1964 年那场汇聚十部委及三省专家的关键会议 —— 从程子华主持议程、阎秀峰传达指示,到众人在艰苦条件下敲定攀钢厂址与工业区规划。当得知毛主席 “此件很好” 的批示正式开启攀枝花建设大幕时,队员们伫立良久,目光中满是对先辈的敬意与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震撼。队员黄永琪在笔记中记录下感悟,直言站在此处,仿佛能触摸到当年决策者为国家战略拼搏的紧迫感,深刻体会到 “一张蓝图绘到底” 的坚定决心。
▲图为复原的大田会议场景。通讯员 陈佳怡 摄
感悟风骨:“不做特殊党员”的回响
在参观大田会议文献史料室时,一张老照片和旁边的文字说明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展板上,程子华同志那句朴实而有力的话语“他们不能让我做特殊党员”赫然在目。实践队队员们驻足细读生平介绍,了解到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建设初期,身为高级领导干部的程子华,始终坚持与普通建设者同吃同住,坚决拒绝任何特殊照顾。这份严于律己、与群众共甘苦的作风,深深打动了在场的青年学子。“‘不做特殊党员’这句话太有力量了!”队员梁秋月凝视展板,语气中满是钦佩,“它无声地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力源于与人民站在一起。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
▲图为馆长带领实践队队员参观程子华同志展区。通讯员 陈佳怡 摄
口述历史:村民记忆中的火红年代
为了更立体地感知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实践队队员们走出纪念馆,走进大田镇的街巷,寻访三线建设的亲历者。
在大田镇,实践队队员们采访了当地居民李奶奶。她年轻时曾参与过早期的基础设施建设。“那时候啊,这里还叫渡口,荒得很!”李奶奶眼神里闪烁着回忆的光芒,“从外地来了很多人加上本地人,一起扎在这山沟里。至于吃的嘛,苞谷饭是主食,咸菜是常客,肉啊油啊金贵得很,都得按票来。”这次采访,不仅是对历史的探寻,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李奶奶用质朴的语言将往昔岁月娓娓道来,那些曾经在纪念馆里展品,在她的讲述中突然有了温度,让三线建设者的形象在实践队队员们心中变得鲜活而立体。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当地居民李奶奶。通讯员 刘薇 摄
寻根铸魂:行走中的精神洗礼
次大田之行,对实践队队员来说不仅是触摸历史的走访调研,更是一场直击心灵的精神洗礼。队员们真切感受到了三线建设者用青春在荒沟拓印的国家记忆,由此更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青年不应是历史的旁观者,而要继承发扬三线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实践感悟和收获转化为自己前进和奋斗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动力。
▲图为数映红田队与馆长合影通讯员 。通讯员 陈佳怡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怡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