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

发布时间:2025-05-21 12: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花彩   阅读 1.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观点

伟大的作品往往需要经历时间的洗礼和时代的考验,不朽的杰作总是在数年之后仍得到世人的认可。《堂吉诃德》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其艺术成就具有鲜明的跨时代意义。分析其艺术成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主题的现实意义。二是人物形象及塑造艺术。三是真实与虚拟的双向叙事。四是叙事技巧。

堂吉诃德“行侠仗义”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在西班牙大地上到处流浪,奔波的过程。通过主人公的游侠冒险经历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小说展现了巨幅的社会风俗画卷。作者通过对旅店,城堡等场景的精心选择,保证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同时小说还涵盖了大约700个人物形象,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职业 背景与性格,并经历着不同的生命阶段,且这些人物大都是挣扎于社会现实中的不幸者。塞万提斯就这样立体化,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现了西班牙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社会现实,批判这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西班牙这个外强中干的帝国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堂吉诃德》这部作品让读者看到隐藏在滑稽下的眼泪,感悟到喧哗下的躁动并深深地理解处于这一历史背景下人民的被动与无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是采用喜剧与悲剧的充分结合。《堂吉诃德》堪称喜剧艺术的典范。作者采取滑稽模仿的方式,将骑士小说中的典型情节都如法炮制。例如骑士的命名,意中人的指定,举办受封仪式等将其置于显示的场景中,展现堂吉诃德沉溺于幻想,脱离实际,在行动等多个方面处处模仿并完全沉浸在骑士小说的幻想世界中。同时使堂吉诃德与骑士形象的光辉造型严重不符,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刻画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他们一瘦一胖,一高一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等等处处形成有趣的对照并使之趋于极端,更加强化了幽默和讽刺的效果。同时还运用各种笑话与反话 让读者捧腹,产生喜剧的效果。但不可忽视的是堂吉诃德的周围是一个被日常生活逻辑支配的现实世界,但他仍按幻想世界的逻辑去生活不切实际,不吸取教训,盲目可笑的行为,最终只能落得个洋相出尽,害人害己的悲剧行为。

矛盾寓意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堂吉诃德这一形象对骑士小说和骑士制度进行抨击。通过描写堂吉诃德的荒唐行为以及他屡屡碰壁事事失败的遭遇,说明骑士制度的腐朽。其次,堂吉诃德身上寄托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在“文艺复兴”这个特殊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文主义的诉求愈加强烈。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的言行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希望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因此堂吉诃德不再是为个人命运所困的角色,而具有了宽广的人文主义。堂吉诃德身上包含着对弱者的同情、对人权的捍卫、对理想的追求。

《堂吉诃德》借鉴了骑士小说与流浪汉小说惯用的以主人公的游历统领情节的“线性结构”并在其中穿插一些独立的短篇小说以达到场面多,容量大 ,自由度高的特点  。但同时也会使情节松散 ,容易旁逸斜出 , 而在本小说中 作者将其开放的线性小说变成封闭的环形结构 ,使三次见闻前后呼应  ,使独立的故事与主线之间发生联系 ,从而使小说结构更加严谨。同时 作者还采用的“多元”的叙事技巧,营构一个由不同叙述人相互补充 印证的叙述场,使各个叙述层之间充满歧义和张力,打破叙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也正是  主体意见的不统一以及多重叙述交织引起了陈述事件的不确定性从而大大激发了读者的参与意识。 这已经成为后现代小说标志性写作手法,被现代作家广泛效仿和采纳。 同时,这部经典作品也因此改变了传统文本死板僵化的模式,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花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