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深刻纪念,也是激励当代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契机。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加强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2025年4月26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工专硕第一党支部和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共同前往渡江胜利纪念馆开展“忆渡江烽火岁月,探红色记忆深源”主题党日活动。
追寻历史足迹
渡江胜利纪念馆坐落于长江之滨,是南京“十大红色文化地标”之一,由主馆区、胜利广场和“千帆竞渡”群雕等组成,馆内以“天翻地覆慨而慷——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展”为主题,由“风雨苍黄”“天翻地覆”“人间正道”“胜利之都”四大展区组成,通过500余幅历史照片、400余件珍贵文物、8大场景复原及声光电技术,生动再现了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险、解放南京的壮阔历程。
化工专硕第一党支部书记夏奇同志担任讲解员,带领党团员从被誉为“渡江第一船”的京电号小火轮开启寻访之旅。渡江战役期间,它搭载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120名战士,率先渡过长江,吹响了南京解放的胜利号角。
下沉式广场上方,一座“胜利之桥”连接着广场与纪念馆主展区。这座“胜利之桥”长49.423米,寓意南京解放的时间1949年4月23日。整个序厅也被布置成一只大木船的形象,象征着渡江战役时人民解放军所使用的通往革命胜利之路的航船。走进纪念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由邓小平亲笔题写的“渡江胜利纪念馆”这六个字,那苍劲有力的题字,凝聚着革命先辈对这一伟大胜利的深情缅怀与殷切寄托。
馆内一幅名为《胜利渡长江》的浮雕画吸引了众人目光,“从这幅浮雕上,大家可以看见吹响的冲锋号,高举的信号枪,以及战士们坚毅的眼神,他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向长江南岸冲去。”眼前的浮雕仿佛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拉近,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令在场党团员无不为之动容,深受触动。
在展览的一角,夏奇同志指着一幅幅照片说道“为了保证渡江战役成功,许多战士在严寒中练习游泳,而这些画面,真实记录了他们在夹江边练兵的场景。”从这些黑白影像中,大家看到战士们的艰苦付出与充分准备,胜利的背后是无数辛勤的汗水与无畏的探索。
此外,馆内陈列的木帆船也让人驻足良久,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使用过的工具,承载着战士们的勇气与决心,穿越惊涛骇浪,驶向胜利的彼岸。
通过夏奇同志循循善诱的引导和生动详实的讲解,让党员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渡江战役的艰险与革命先烈的无畏。党团员们积极互动,在一件件历经战火洗礼的武器装备、一幅幅记录历史瞬间的珍贵照片前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深化对革命先辈不畏牺牲、勇往直前精神的理解。
铮铮誓言铭初心
在纪念馆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面对鲜红的党旗,全体党员庄严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一句句誓言铿锵有力,激荡人心。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党员们再次体悟入党初心,进一步强化了党员意识和责任担当,激励着每一位党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嘹亮歌声颂祖国
千帆竞渡,群像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来到纪念馆外,渡江胜利广场上矗立着由49根大型红色立柱组成的“千帆竞渡”群雕,其中最高的一根红色立柱长49.423米,象征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在胜利广场,党团员们齐声高唱《我爱你中国》,伴着激昂的旋律,全体党团员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仿佛跨越时光,与无数革命先辈同频共振。悠扬的歌声奏响了对伟大祖国的礼赞,更传递出赓续红色基因、建设新时代的坚定决心。
感悟历史书心声
参观结束后,党团员们以手写感悟的形式记录所思所获,大家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了对渡江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一句句真挚的话语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字里行间涌动着传承与担当的热忱。这些感悟不仅展现了党团员们对渡江精神的深刻领悟,更记录着他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传承使命担当的坚定信念。
线上答题固初心
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党团员们通过扫码填写渡江战役相关知识问答题目,以考促学、以学促思,检验参观学习成效,深化了对渡江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让红色文化在指尖传递、在心中生根。
、
众笔同绘时代诺
活动最后,全体成员在主题横幅上郑重签名,留下了自己对此次活动的深刻感悟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一环节,不仅记录下每位党团员的庄严承诺,更象征着成员们要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夏奇、王佳琪、刘苗苗、张媛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夏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