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3月9日讯(通讯员 李海)伴随着新年钟声的走近,略显刺骨的西风飘过了陇东高原,以往喧哗热闹的庆阳城变得冷清几分,这里的人们忙着回家迎接在外匆忙一年的游子、忙着感受流淌了千年传承下来的春节传统氛围,但在城区内,仍有几家商铺打着正在营业的招牌,里面的绣娘快速穿插着织线,为那散乱的布匹与香料赋予了新的灵魂和意义。为深入探索庆阳香包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庆阳市转型过程中的所遇挑战与保护路径,2025年1月17日至2025年2月16日,笔者深入庆阳市城区内,开展田野调查。
庆阳市作为古属周祖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其香包雏形可追溯至先秦,它不仅是祛邪祈福的巫术符号,之后更是与端午佩香习俗融合,成为了陇东民间生活的重要载体。2002年,华池县出土的宋代“千岁香包”更是印证了这一千年传承脉络,更为之后香包成为情感信物,纹样、功能与地方信仰深度绑定,形成独特“陇东香包文化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笔者拜访的庆阳香包国家级传承人贺桂英老师工作室
图为笔者拜访的庆阳香包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老师工作室
在近年来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中,庆阳香包不仅实现了自身技艺的保护与创新,还作为当地文化符号,对外宣传了陇东香包文化,走向国际,并实现了带动当地经济快速且高质量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多个贫困县镇脱贫,创造了许多工作岗位,发展出了良性且广泛的非遗产业。笔者在庆阳市文体广电与旅游局的探访中了解到,2024年,庆阳香包产业年营收超过7500万元,共带动从业人数共计2万余人;自2002年起至今,共举办了19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其产出产品共计1000万余件,包含5000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远销全国各大城市及20多个国家。可以说,庆阳香包在国家深入保护发展非遗产业的政策下,充分发挥了以庆阳西峰区为核心,“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优势,为我国其它非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生动详尽的范式。
而伴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非遗创新这一议题早早地便摆在了香包制作人眼前。如何制作出不失本色且样式新颖的、让更多年轻人喜欢的香包,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其工作室的观摩过程中,笔者看到了许多具有创新色彩的新式香包,如卡通香包、“柿”系列香包、扎染香包、香包胸针等等款式,这些独具特色的新式香包,不仅体现了刘兰芳老师“守正创新”的匠心精神,更为现代化进程中,非遗如何与流行时尚元素结合、与其他领域产业进行深度交流与联动,焕发出新生命,交出了一份独特且有魅力的完美答卷。
图为卡通小型香包,摄于刘兰芳工作室
图为五毒螃蟹胸针式香包,摄于刘兰芳工作室
图为南瓜挂坠、绣球挂坠香包,摄于刘兰芳工作室
图为汉服配饰香包,摄于刘兰芳工作室
图为青花扎染“青乖乖”香包,摄于刘兰芳工作室
图为“柿”系列香包,摄于刘兰芳工作室
图为卡通与山水风刺绣香包,摄于刘兰芳工作室
笔者在与刘兰芳老师与在其工作室工作的绣娘们的交流中了解到,香包这个小玩意儿,不仅给了他们工作岗位与较高的社会认可度,让她们足以承担家庭的重担,还将她们丰沛的情感注入其中,并从中取得了莫大的满足感与责任感。“每看见一位顾客,尤其是年轻人和小孩子,拿起我们的香包时发亮的眼睛与跃跃欲试的小手,听见他们称赞的话语,我这个心里总是会被一种东西填满,感觉忙了一天的身子又有力气干活了。”工作室内一位60余岁的绣娘说道。
但在交流途中,刘兰芳老师也提出了她认为的目前庆阳香包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其中令笔者记忆深刻的,便是她对于庆阳香包的“情感赋予”的观点。她认为,在庆阳香包创新发展与壮大的过程中,确实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庆阳香包,让更多有着一手好针线活的绣娘们有了稳定且客观的收入,但她隐隐感受到,香包在整个庆阳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销售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是冲着这是个非遗产品而购买,隐约间丢失了许多可以赋予,甚至是应该被赋予的情感色彩,这让本来生动的非遗产品,乃至非遗行业,本来可以为个人、城市和国家注入强劲的生命力与丰沛的情感,慢慢变成一种流水线式的单调产品,这是每位非遗人都应该思考的深刻命题。
借着刘兰芳老师表达出来的担忧与思考,笔者继续深入庆阳市城市内部,试图在市民生活中找到些蛛丝马迹,以此来重新解构庆阳香包作为这座城市的非遗门面,为这片土地所注入的情感色彩。2021年年底,伴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在庆阳市的落地,庆阳正式进入算力发展时代,许多高尖技术产业入驻市区,城市内部开始了全面的“科技升级”。伴随着城市内部的高科技产品的落地与许多高尖技术性人才的进入,庆阳城内似乎涌动着一股近些年来从没有过的“匆忙感”,这在一座本不发达的文化名城中,这种“匆忙感”带来的更多是与之前的松弛背道而驰的焦虑感。笔者在与一位便利店的店主的交流中了解到,这两年城里老年人越来越少,年轻人越来越多,这本来应该是件高兴的事情,但总感觉身边的人开心快乐的时间变少了,人们忙着去上班挣钱讨生活,结果生活越过越累。而问及喜欢庆阳香包时,笔者却得到了店主意料之外的回答。“以前挺喜欢的,感觉拿着这个东西就感觉喜庆的很,小孩也喜欢,现在总感觉买这个东西没啥必要,还不比买两碗面吃的好”。
由此可以看出,香包在这座发源城市之中,情感的赋予往往都带有过去的色彩,而现在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种生活的负担,这种负担,正是城市在城镇化高速发展中所带来的压抑情绪,这对于广大的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无疑是种苦恼。这也使非遗产品在解读城市的情感密码时,可以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如何让它承载更多积极良好的情感并将其注入到城市之中,必须要先以非遗产品作为切入点,深入微观个体之中,无论是制作香包的绣娘,还是购买香包的市民或游客,其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这座城市内的情感密码,在全面且深刻的解读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情感发展路径,来缓解社会焦虑,提振生活幸福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海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