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3月6日讯(通讯员 王思月) 新春伊始,中国民航大学“品莘莘文韵长,述朗朗国梦兴”实践队成员王一纬回到家乡合肥,带领青年学子走访明教寺、李鸿章故居等历史遗迹,对话市民群众,探寻古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层联系。千年古刹的庄严肃穆、徽派建筑的精妙绝伦、三国风云的激荡回响……这座城市的每一处文化瑰宝,都凝结着先辈智慧,映射着民族精神。如何让历史记忆焕发新生?青年一代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守护文化根脉,让传统习俗焕发新生
谈及庙会等传统习俗式微现象,受访同学认为,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学业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关注不足。但文化传承需“双向奔赴”:既需创新载体,如通过街头灯饰、公园展会、线上互动等轻量化形式融入日常生活;也需加强“面对面”交流,以访谈、研学等活动唤醒情感共鸣。“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这一代应成为守护者,而非旁观者。” 王一纬同学呼吁。 二、活化历史遗存,让三国故事“活”起来
逍遥津公园作为合肥三国文化地标,因“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历史典故独具魅力。受访者提到,这里不仅复现了古战场风貌,更将历史厚重感与休闲体验巧妙融合。“游客既能触摸历史温度,也能在漫步中感受文化浸润。”这种“寓教于景”的模式,为历史遗存活化提供了新思路——让文物“开口说话”,让故事可感可知,方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三、深挖特色资源,让古镇魅力历久弥新
三河古镇的徽派建筑群与孙立人、杨振宁等名人故居相映生辉。王一纬同学建议,保护开发需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避免过度商业化,保留原生态的街巷肌理与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借力短视频平台打造“文化IP”,通过名人故事讲述、非遗技艺展演等增强吸引力。“古镇之美,在‘古’更在‘真’。” 王一纬同学强调,青年应主动成为家乡文化的传播者,让传统与现代“双向赋能”。
四、结语
历史古迹是凝固的时光,传统文化是流淌的血脉。从庙会民俗的温情延续,到三国遗迹的创新表达,再到古镇保护的守正之道,合肥青年用行动诠释着文化传承的当代答案。新征程上,唯有让收藏在古迹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浸润在民俗中的精神真正“活”起来,方能筑牢文化自信之基,为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思月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