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23日讯 (通讯员 辛文墨)2025年1月13日,安徽财经大学行真知爱队分组前往黄山和南京,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爱国精神进行实地调研。活动伊始,行真知爱小队在队长和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蚌埠市银泰新华书店举行了动员大会。会上,小队长讲解了调研计划,指导老师确认了计划的可行性。队员们决定分为黄山组和南京组,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计划。动员大会结束时,队长强调了注意事项,并鼓励队员们认真完成任务。
图为行真知爱小队队员和老师抵达新华图书馆门口的情景
黄山:寻徽州文脉,悟行知精神 “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歙县,这座千年古县,是徽州文化的缩影,承载着千百年来文脉的积淀。漫步在歙县的历史街区,古朴的牌坊、精致的歙砚,无不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深厚底蕴。这里不仅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更是孕育了无数文人志士的沃土,其中最令人敬仰的便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作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歙县深厚的文化积淀塑造了陶行知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为他日后关注社会问题、投身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歙县及周边地区的贫困与不平等现象让陶行知深刻认识到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促使他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改变底层民众的命运,进而推动他后来提出“生活即教育”等理念,并逐步走向与共产主义思想相契合的道路。行知公园与行知纪念馆。不仅是陶行知先生精神的象征,更是他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行知公园内,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仿佛每一处景致都在诉说着陶先生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而行知纪念馆则如同一座知识的宝库,陈列着陶先生的生平事迹、手稿和著作,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深切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在行知公园的参观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紧密结合。
图为部分队员在三园亭里的留影
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为人民服务”理念高度契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陶行知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倡导教育救国,培养了大批爱国青年。在歙县的行知公园与纪念馆,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更领悟到了他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楷模,更是每一位新时代青年应当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行知先生的精神中,新时代的青年也肩负着传承行知精神、推动教育创新的使命
南京:访行知故园,承教育薪火
在南京的行知园,行知小队一行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踏上了那条蜿蜒的青砖小道。小道的两侧石壁上,镶嵌着陶行知先生的头像,镌刻着他关于教育的至理名言。每一处景观,仿佛都在低声诉说着陶先生为教育事业倾注的毕生心血与执着追求。行知园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以其温暖而坚定的光芒,照亮了无数青年前行的道路,激励他们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在这里,队员们驻足聆听陶先生的智慧之言,感受着他沉淀在时光中的精神力量。陶行知先生之墓庄重典雅,静静地坐落在绿树掩映之中。墓园内,长青的松柏与古朴的石碑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这种宁静并非沉寂,而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寓意着陶先生的精神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崛起而不懈努力。
图为师德教育馆讲解员向部分队员介绍场馆
在行知园切身参观体悟了陶行知先生的生平后,实践队员又来到了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南京晓庄学院的前身是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这所学校不仅是陶先生教育理念的实践基地,更是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思想的生动体现。2000年,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与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为今天的南京晓庄学院。学校始终传承和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校训、“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风,以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在晓庄学院的参观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根发芽。校园内处处可见陶先生教育理念的实践痕迹:课堂上,师生互动紧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园文化中,“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人心。晓庄学院不仅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教育创新的践行者。
图为部分队员在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校区)合影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是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更是对爱国情怀的深刻诠释。他始终坚信,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行知园的参观中,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陶先生对教育的执着,更领悟到了他那种“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陶先生曾说:“人生在世,必须有一件事情是始终坚守的,那就是爱国。”这种爱国情怀,不仅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中,更体现在他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中。陶行知先生的精神,如同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了新时代青年前行的道路。他的爱国情怀、教育理念和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青年一代勇敢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辛文墨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