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觅福韵,旧地探福源-闽卫院“筑梦健康”实践队“海丝”小分队深入泉港樟脚村

发布时间:2025-01-31 15: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庄智冰   阅读 1.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返家乡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民间特色的福文化内涵,感受传统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筑梦健康”实践队“海丝”小分队在泉州市泉港区,围绕“乡音觅福韵,旧地探福源”的主题,开展本次寒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樟脚村因村里有株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故而得名。村里的古民居始砌于清嘉庆四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村落的形成时间可能更早,其传统古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当地盛产矿石,村民就地取材,用天然风化石干垒成房子。因地处泉港、惠安、仙游、洛江市县交界点,附近有土匪窝,为防御土匪,房子窗户少而小,有的设有枪眼,房子之间留有露天巷道或小天井以解决通风和采光问题。樟脚村是泉港区老区革命据点村,是原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陈平山烈士的故乡。

通过向导的介绍,“海丝”小分队认识到樟脚村是一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红色热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平山怀揣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挺身而出,浴血奋战。他在这片土地上传播革命的火种,唤醒了无数沉睡的心灵。村民们也深受其感召,纷纷投身革命,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如今,村里的陈平山烈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实践队队员们在志愿者的讲述下,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当年革命先烈们的英勇身影,深刻感受到了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除了红色历史,樟脚村的民俗文化同样丰富多彩。其中,游板凳龙灯的习俗源远流长,起源于元朝末期。那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明朝建立后,为了庆祝战争的结束,樟脚村的村民们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庆祝方式。每家每户的男丁将花灯绑在板凳上,再将这些板凳连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蜿蜒游动的“板凳龙灯”。每当夜幕降临,龙灯亮起,整个村子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这个习俗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先辈们的纪念和传承。如今,游板凳龙灯已经成为樟脚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通过此次活动,“海丝”小分队深入了解了樟脚村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这不仅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也为营造浓厚的新春文化氛围添砖加瓦,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福文化的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因此要主动扎根家乡,探寻文化脉络。从家乡的古老街巷、历史遗迹中挖掘智慧,体悟其精神实质。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征程里,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将个人成长与文化发展紧密相连,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庄智冰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46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