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电青春知行团实践纪实: “赓续红色血脉,‘普’写时代新篇”红色文化小课堂

发布时间:2024-08-15 18: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杨梦茹   阅读 6.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5日讯(通讯员 易成 杨梦茹)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为增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促进各民族之间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2024年7月13日,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推普‘酉’声 语润乡村”--“青春知行团”推普实践队,深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镇,开展“赓续红色血脉,‘普’写时代新篇”红色文化小课堂。实践队员与小朋友们一起,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一同学习金色的鱼钩、红军路上小脚丫、七律长征等红色文化,通过一个个红色故事,用语言的力量将长征精神具象话,让小朋友理解并传承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当天中午,实践队员精神饱满地抵达目的地,迅速布置好活动场地,准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五红”小课堂。小朋友也怀着好奇与期待,早早地来到活动现场。

实践队员首先为小朋友们讲述了《金色的鱼钩》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35 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有三个小战士病得实在赶不上队伍了,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他们,走在后面……”队员们用标准而富有感情的普通话,使老班长那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仿佛跃然眼前。小朋友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置身于那段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
 接着,实践队员又分享了《红军路上小脚丫》的故事。“在长征的队伍里,有一群特殊的‘小红军’,他们年龄虽小,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通过这个故事,让小朋友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实践队员精心设计了故事图画。实践队员将各时间段发生的故事的图画打乱,然后让小朋友根据所听到的故事,对图画进行正确排序。小朋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小手在图画间忙碌地摆弄着。在将故事图画正确排序的过程当中,红色故事悄无声息渗入小朋友的心中,让小朋友深刻理解长征精神的核心价值,‌培养小朋友不畏艰难、‌不怕困苦的革命精神。‌

为了让小朋友重温革命岁月,感悟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实践队员对小朋友进行《七律·长征》教学,实践队员不仅逐句解释了诗句的含义,还带领小朋友一起朗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红色诗句,小朋友的声音虽然稚嫩,但充满了力量。通过多次朗读,小朋友已能够较为流畅地朗诵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为让小朋友深切的感受到了红军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与革命精神,实践队员还带领小朋友一起歌唱《七律·长征》。激昂的旋律,豪迈的歌词,通过再一次的歌唱《七律·长征》,让小朋友更加深刻的感悟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

 实践队员针对《七律·长征》中的重难点字展开教学。 顾鑫焱 摄

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理解长征精神,使长征精神具象化,实践队员还组织了互动环节。实践队员让小朋友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小朋友积极参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勇敢向前。”有的说:“长征精神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还有的说:“长征精神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队员还准备了长征红色故事绘本。绘本上展现了长征途中的一个个经典场景,有四渡赤水的惊险,有飞夺泸定桥的壮烈,有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各个经典画面需小朋友们根据图册上面的顺序进行对应画面粘贴。这不仅考验了小朋友对长征这段艰苦灼灼的岁月的了解,也锻炼了小朋友的动手能力。小朋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粘贴工作中,一边回忆着刚刚学到的知识,一边小心翼翼地将画面粘贴在正确的位置。完成后,小朋友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着成功的喜悦。

小朋友对长征红色故事绘本经典画面进行粘贴。 蒲自强 摄

接近课堂尾声,实践队员拿出准备好的材料,教小朋友制作红军包。红军包虽然小巧而精致,但却承载着红军战士的坚韧与勇敢。小朋友在实践队员的细心指导下,一针一线地认真缝制。有的小朋友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回味着红军长征的不易,也坚持不懈的制作好了红军包。红军小包是红军历史的一个象征,实践队员通过协助小朋友制作红军小包,让小朋友亲身接触和感受与红军相关的元素,使小朋友们更好的传承和弘扬红军的精神和红色文化,使革命传统在新一代中得以延续。

实践队员和小朋友一起缝制红军包。 余林盛摄

在整个活动期间,小朋友们在一次次诵读、一个个故事、一首首红歌中学好了普通话,重温了革命那段峥嵘岁月,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爱国情怀。实践队员始终以标准、清晰的普通话和小朋友们互动,耐心地为小朋友们答疑解惑,鼓励小朋友踊跃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通过生动的课堂,使小朋友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提高了普通话水平,同时也深刻的感悟到了红色文化的无穷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梦茹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7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