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院学子三下乡:以青春之名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以艺术之力散播美育文化种子

发布时间:2024-08-14 15:0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邓虹雨   阅读 8.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网报8月14日讯(通讯员 童鑫月 邓虹雨)为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乡村居民文化生活,2024年7月8日,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李韧老师带队的“手绘民族情·支教非遗韵”乡村振兴服务团前往绥宁县寨市苗族侗族乡开展了为期2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结合当地乡村风貌和文化,融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的推广学习和乡村文明,绘制一系列乡村文化墙,开展了一系列传统文化美育课,以实际行动为美丽乡村添彩。

    图为与寨市村村干部和校领导合影。摄 郝嘉毅

特色墙绘增色彩 助梦乡村谱新篇

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们详细了解寨市苗族侗族乡的文化特色、村庄布局、人文风俗和整体风貌。并在与村干部、村民进行沟通了解后,团队决定以苗族侗族文化元素为主体内容设计墙绘,融入现代化元素,力求打造寨市苗族侗族文化专属风景名片。

墙绘组成员精心构思,巧妙设计,用手中的画笔、颜料和满满的创意表达着三下乡志愿者对“和美宜居”乡村建设理念的思考和见解。组员一手托着调色盘,一手拿着画笔,在梯子上爬上爬下,用画笔勾勒出一幅幅图画,一面面色调单一的墙壁”摇身一变”成为了艺术的展板,为乡村文化建设新增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墙绘组成员巧妙地将翠绿的万花茶、娇艳的苗族少女、独特的寨市建筑融入画中,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也寓意着乡村经济的繁荣与生态的和谐共生。同时,这些画作还融入了乡村生活的温馨场景、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以及现代文明的活力元素,使得每一面墙都成为一个讲述乡村故事、传承文化记忆的窗口。

  

图为夜晚墙绘时分。肖紫芳 摄

图为上午墙绘完工时刻。郝嘉毅 

美育课堂承古韵 文化深耕共筑梦

非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惊鸿,深耕厚植非遗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手绘民族情·支教非遗韵”乡村振兴服务团在寨市学校围绕中优秀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开展非遗文化实践课堂,将邵阳地区特色非遗文化——蓝印花布教育融入课堂。

  

图为志愿者教授学生刻板。邓虹雨 摄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制作较为复杂,蓝印花布背后是民间艺人的匠心独具,对于成人都需要千锤百炼的制作过程,小孩子做蓝印花布更不容易。当地条件有限,教学中支教小组成员们降低难度,让孩子们易学易操作,其中给孩子们自己动手的主要流程有:自主设计雕版、在牛皮纸上雕刻设计好的图案、刮防染浆、亲身体验染布的过程。其他的工序主要采用现场观摩,例如制作蓝印花布的染液和防染浆的调配,这些操作难度相较而言是难上不少的,只需要孩子们认真观看,清楚了解到制作过程,对于蓝印花布的生产设计流程有明确的认识即可。

 

   图为召美老师教同学们如何染布。摄 邓虹雨

“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尚有难度,但是当孩子们真正走近它们的时候,孩子的眼中都泛着光,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与别样感受。”支教小组成员肖翔说。

支教活动期间,支教小组成员还针对乡村孩子的实际情况,围绕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设计了贴近生活、寓教于乐的教学内容。他们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

这是一场又一场别开生面的课堂,团队成员们用知识之光照亮乡村儿童的梦想之路,以实践之行播撒力量之种,为小朋友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未来,团队将在宣传非遗文化的同时,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传承的无限乐趣,使孩子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图为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蓝印花布奔跑。摄 罗彬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砥砺前行不负韶华。本次实践活动中, “手绘民族情·支教非遗韵”乡村振兴服务团用专业所学扮靓乡村、回馈社会;以真情服务群众,态度不变、决心不减;下一步,团队将继续鼓励并组织同学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志愿服务中去,用青春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贡献青年力量、绽放绚丽风采,共同描绘乡村振兴宏伟蓝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虹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