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切实做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闽南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工程学院的“如沐春风”社会实践队于8月1日启程,前往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开启了一段为期3天的探索之旅。
一、金埔头之行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清晨,闽南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工程学院“如沐春风”实践队迎着朝霞,在孙海军老师的带领下,踏入了金埔头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队员们首先被这里的园林景观深深吸引,聆听孙老师的介绍,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对园林设计、植物配置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感叹于自然之美与人工智慧的完美结合。随后,队员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农产品作物,学习当地农作物的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认为要将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探索智能建造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讲解介绍和实地查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金埔头的水循环系统,这一系统不仅保障了当地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队员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系统的工作原理、优化方案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作为工科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思维。
在探访永春水电站的过程中,队员们聆听了水电站的历史故事,感受了水力发电的神奇魅力。结合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思考了如何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水电站,提升其运行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为绿色能源的发展贡献智慧。
二、五里古街之旅 历史与文化的深度交融
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转战五里古街,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让队员们仿佛穿越回了历史的长河。在体验香道的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尝试将智能制造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思考如何创新传统工艺,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漫步在五里古街,队员们逐一参观了进士住宅、商户宅邸等历史建筑,在传统夯土墙巷子里感受传统自然建材夯土墙对垒的巷道,深入了解了五里古街的历史变迁与移民文化,比如锦屏厝进士第、九庭十八房和进士陈锡恩家低门。陈锡恩通过低门告诫弟子:低头恰似梅花绽放前的无人问津,抬头好比凌寒独自开。低头做事是谦卑,抬头做人显骨气。
队员们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古建筑的结构、材料、工艺等进行了细致分析,同时探讨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在此过程中,队员们还参观到了当地的移民古厝,了解了其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这一经历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融合,也激发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的决心。
最后,智能建造工程学院师生走进古街,与五里街社区书记深入交流,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模式和当地古建筑所采用的措施。
三、探索古厝之韵,品味永春之美
在万全堡的古老城墙下,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漫步于历史的长廊,亲眼目睹了洋楼与闽南传统建筑的和谐共存,深切感受着古今交融的独特韵味。每一片砖瓦都低语着历史的风云,城堡内外的地理布局封存了先人对未来世代的祝福,让人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深情。在这些建筑中,队员们不仅欣赏到美学的精华,更通过屋前屋后巧妙的设计,领悟了古人对生态智慧与生活哲学的深刻理解。令人惊叹的是,他们以竹竿代替现代钢筋的创举,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非凡才智。
四、网络直播助力产品销售
实践队与返乡创业联盟及荔夏志愿服务队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在交流中,队员们共同探讨了永春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前景。返乡创业联盟的成员们分享了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的宝贵经验,讲述了如何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经济的发展。荔夏志愿服务队则介绍了他们在乡村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弱势群体、直播助销永春茶等,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助力。大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永春乡村振兴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在交流中,各方分享了宝贵的经验和见解,为下午的直播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闽南理工学院智能建造工程学院“如沐春风”实践队来到直播间,携手永春县返乡创业联盟、永春三农产品展览中心以及永春县荔夏志愿服务队,共同发动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助农直播活动,向广大网友展示了永春特色的产品。在直播过程中,队员与老师们不仅详细介绍了各个产品的品种、特点和营养价值,还与网友们进行了简单的互动交流,回答了他们关心的问题。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荣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