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文化出圈。为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下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样态,8月1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拾遗谱新实践队赴山西省太原市太原古县城开展非遗传承情况调研活动。
上午,实践队前往古县城的漏鱼儿店,观看了非遗美食漏鱼儿的制作过程;在美和居老陈醋店内,学习了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了解了不同酿制技艺制得陈醋的差别;在妙艺堂,跟随葫芦工艺传承人欣赏了精美的烙画作品,体验了陈氏烙画的技法;在晋阳根雕馆,跟着传承人张伟领略了千姿百态的根雕艺术作品,倾听了根雕背后的故事;在晋麦香花馍研习社,跟着传承人续爱花浏览了品类丰富的国家非遗项目定襄面塑作品,并且学习制作了简单的面塑。
当天下午,实践队来到菩铭屋,采访其创始人——艺术家李希平女士。李女士向实践队成员逐一介绍了每件玻璃器皿的特点,讲解了其背后所运用到的山西祁县玻璃吹制技艺。李女士说:“在菩铭屋的每件作品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从而形成了它们独有的立体特征,我们将带着这份使命,用我们的智慧演绎出它们独有的生命力来,让它们与有着灵魂共振的人们相遇。”如今,李女士已在艺术创作领域坚守十一年。从山西到海南、云南,最终又回到山西,李女士身上始终肩负传播南北非物质文化传统的使命。采访结束,李女士与实践队达成友好合作关系,将共同致力于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太原非遗,历经时光雕琢,既薪火相传,又与时俱进。实践队通过调研得知,太原古县城的非遗普及度较高,民众的认同感较强。原因在于两点:其一是非遗与文旅融合,使非遗传承有了新的路径与活力,也增添了旅游的“厚度”;其二则是太原非遗保护采用多渠道、多维度手段,推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其中包括直播宣传、非遗美育课堂、非遗武术情景剧等多样化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只有向“新”而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向非遗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更好的助推非遗传承,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
图为李希平艺术家向实践队成员介绍祁县玻璃吹制技艺-周妩悦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根雕作品-周妩悦摄
图为实践队与李希平艺术家合照-周妩悦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海博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