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8日讯(通讯员 熊奇 胥欣 李妍)为响应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的号召,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学生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2024年7月8日下午14:00当阳市团委与高校一同开展“青力缔造•结对共建”授牌仪式暨大学生“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宣讲会,共青团当阳市委员会梅源副书记、当阳建投集团主任以及来自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阳支行的青年代表们莅临活动现场。参与本次活动的青年志愿者们还有来自武汉轻工大学“化绿环乡”志愿服务队、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语党同行”实践队、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智动先锋队、武昌理工学院田野新青年之筑梦夷陵调研实践团队以及湖北美术学院美育浸润服务队。
在宣讲过程中,武汉轻工大学“化绿环乡”志愿服务队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论述为出发点,团队将走向长江大保护区,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路,开展长江保护法普法宣传与调研;还将走访鱼腥草之乡—两河镇,志愿服务队将通过直播带货,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来助力“鱼腥草之乡”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感受当阳的生活与文化魅力,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依托化学与环境专业优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展现青年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其余四支志愿服务队的宣讲也精彩纷呈,为其他队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及可行的方案。暑期社会实践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乡村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
图为志愿者进行宣讲交流。
会议结束后,志愿队来到了当阳市乡村振兴第一批建设项目现场河溶镇进行参观。河溶镇,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下辖镇,是湖北省当阳市三大古镇之一,初名溶市、合溶,后改称河溶,据《中国古今大辞典》记载,"沮漳二水至此合流,故名",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墓汉冢保存完好。三国时期,“建安七子”王璨在著名诗篇《登楼赋》中写道:“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其诗中描写的即为河溶。近年来,河溶镇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切实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事业,助力乡村振兴。
志愿队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参观了沿河而建的河溶老街,街道古韵风味十足,历史建筑颇具风味,街道以青石铺就,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同时这里的街道居民都十分热情好客,主动与参观人员打招呼,热情地讲述老街的历史变迁,并邀请大家去家中做客。志愿队在参观过程中,对在途中遇到的空巢老人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处,一位老人表示:“什么是乡村振兴,在我看来就是这几年来,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来玩的人变多了,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领导们也会经常来关心我们,我能感觉到,这个村子又热闹起来了”。
图为志愿者与老人采访合影。
在本次参观旅途中,“化绿环乡”志愿服务队深入走访了解,入户调研,队员表示:“在这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河溶老街的历史文化魅力和老街人民的纯朴善良,也切身体会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人民生活欣欣向荣,村镇发展日新月异,也更加坚定了要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去,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自己力量的决心。”在本次活动中志愿服务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了本次活动的各项任务。
图为志愿者参观河溶镇并打卡留念。
在接下来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中,志愿服务队将利用所学知识,为乡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还将组织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乡村振兴建设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董玉银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