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佛山大学源心·夏乡:深耕乡村沃野,静待春华秋实

发布时间:2024-08-09 22:38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郑依纯   阅读 9.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9日讯(通讯员 黄洁慧 蒙禹轩)7月14日佛山大学源心·夏乡实践团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源心·夏乡实践团前往,阳江市阳东区雅韶镇笏朝村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相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古味传承,非遗韵悠长

豆糠糍,又称为糯米糍,是阳江雅韶笏朝村的传统点心之一,已被列为市级非遗美食。豆糠糍不仅是阳江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据村民介绍,豆糠糍以前可能是宫廷点心,后来随着皇宫贵族的外迁而流传到民间,成为阳江地区普遍的食物。豆糠糍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和传统韵味。豆糠糍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已成为了一张亮丽的旅游名片。

图为非遗美食“濑锅撑”(通讯员 冯殷婷 摄)

濑锅撑,又称“酹镬片”、“酹镬罉”、“玛仔”,是流行于阳江市雅韶镇的一种招牌特色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已跻身成为阳江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濑锅撑因其味道鲜美、口感滑嫩,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它不仅为当地农庄带来了知名度,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思路。非遗美食濑锅撑技艺传承人陈修耀先生为实践团介绍,那时候他们要逢年过节和上田才能吃到濑锅撑,久久才吃一次,感觉特别开心。

图为非遗传承人陈修耀先生在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通讯员 冯殷婷 摄)

陈修耀先生八岁便跟着奶奶学习烹饪濑锅撑,后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陈先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始自己创业,在芴朝村开了一间以烹饪濑锅撑为主的小食店,坚持将非遗美食濑锅撑的烹饪技艺传承下去。 在陈修耀先生的带动下,现如今,小小的笏朝村,就有12家专营濑锅撑的美食店,许多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每天几乎座无虚席,这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活力,也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漫步乡间,寻致富之路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村民们热情地与实践团分享他们与“濑锅撑”这一地方美食之间的深厚情感及其背后的故事。他们不仅详细描述了“濑锅撑”的制作工艺和独特口感,还分享了这道美食在他们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餐桌,都少不了“濑锅撑”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实践团还遇到了一位老奶奶,她带领我们去家里参观制作"濑锅撑"最原始的工具——碓臼,让实践团深刻感受到当地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调研当地村民(通讯员 冯殷婷 摄)

乘着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东风,笏朝村积极发挥传统美食产业优势,顺势而为打造美食街。美食街上集聚了多家以烹饪濑锅撑为主的饭店,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美食店铺不仅提供传统的濑锅撑,还不断拓宽菜品,满足多方食客的需求。同时,笏朝村通过举办美食文化节、技能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擦亮雅韶特色美食这张名片,提升了笏朝村美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此外,美食街还带动了周边景点的发展,形成了美食观光旅游线路。

图为笏朝村内的一号美食坊(通讯员 冯殷婷 摄)

实践团有幸采访到了笏朝村的村委。在采访过程中,村委书记详细而生动地讲述了近年来笏朝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到村民生活的改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政府对笏朝村发展的重视。陈主任向实践团介绍,笏朝村正积极投身于绿美乡村建设,致力于美化村容村貌,汇聚绿色发展的强大力量,努力构建一个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笏朝村也在不断完善文化中心、图书馆等设施,并建设“四小园”来美化环境。同时,开发莲花池、采摘园等景点,串联美食街,构建生态观光旅游线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图为笏朝村内建设的小菜园(通讯员 冯殷婷 摄)

在快节奏的今天,实践团寻觅地道传统美食,与过去对话,深刻感受到了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它们不仅是美食,更是情感的载体,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中华美食文化将会世代传承,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蓬勃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依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