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心心相印”突击队前往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开展关爱儿童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4-08-08 02:3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王宇圣   阅读 8.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8日讯(通讯员 刘雅心 魏佳美 李慧瑜 王宇圣)“心心相印”队是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之一,于7月7日奔赴到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在三位具有临床医学、心理医学和中药学专业的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关爱儿童健康成长三下乡实践活动,秉承通过文化自信来提高孩子们热爱家乡和珍爱生命,开展了一系列结合当地特色的社会实践。例如:关爱乡镇儿童的身心健康,教会他们正确应对校园欺凌、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花朝戏”和“紫金提线木偶戏”的展演、结合中医药文化,带领小朋友学习八段锦、体验艾灸、辨识当地常见的药食同源植物、尝试拓印等,并通过动画教育的方式,开展了安全教育及早期生命教育课程,比如“怎样爱护我们的身体”、“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男孩女孩有什么不同”等内容。


“乡”约龙窝,走访调查,打造地方特色的实践课堂

为了更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学生的情况,“心心相印”突击队提前抵达实践地点——龙窝镇。开始着手准备为期五天的“手拉手,共筑‘心’未来”——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龙窝镇6至12岁儿童关爱项目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后续工作顺利进行。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抵达龙窝镇后的合照(通讯员 唐子顺 摄)

在抵达当天,“心心相印”突击队立即联系了河源市艳华木偶花朝戏剧团的团长钟荫光同志,沟通此次实践活动针对当地非遗文化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正向互动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预期目标。同时,“心心相印”突击队的调研组也正式开始执行策划案中的各项活动,进行了实地踩点与走访。通过这些走访,突击队深入挖掘了当地特色文化,补充了前期网络调查资料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完善了三下乡策划案的各项活动细节,确保实现所设定的预期目标。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在龙窝镇实地走访调查(通讯员 王宇圣 摄)


专业结合地方,特色趣味课堂

1、“医”茶入画,“荷”护童心

每天早上集合后,“心心相印”突击队会组织孩子们练习“八段锦”,将这种传统的健身方法引入给6至12岁的儿童。这项活动旨在提高孩子们的免疫力,并促进身体健康,同时帮助孩子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带领孩子们进行八段锦的练习(通讯员 王宇圣 摄)

“心心相印”突击队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厚朴远志”卫生专业特色为‘基础’,结合龙窝镇的茶文化开设了绿茶药用价值科普课堂,并实地考察附近的茶山以加深对茶文化的理解。在此期间,队员们注意到此时正值荷花盛开的季节,于是将荷花纳入教育内容,开展了相关的科普教育课程,详细讲解了荷花及其各部分,如莲子、藕和莲蓬的药用价值。为了进一步增进孩子们对绿茶和荷叶药用价值的认识,“心心相印”突击队还精心安排了拓印特色手工课,使用龙窝镇当地的绿茶和茶花作为材料,同时利用周边可采摘的苦瓜叶、百香果叶、石榴叶、番薯叶、荷叶等自然材料进行拓印创作。这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这些植物的特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有效地将当地文化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升了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图为龙窝镇的孩子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拓印作品(通讯员 王宇圣 摄)

2、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心心相印”突击队经过前期的调查,发现紫金当地非遗文化——“花朝戏”和“紫金提线木偶戏”。因此,突击队特地邀请到河源市艳华木偶花朝剧团的老师们,为孩子们带来了精彩的“花朝戏”与“紫金提线木偶戏”演出。剧团的老师们不仅教孩子们唱本地的客家山歌,还手把手地教授木偶戏的表演技巧。除此之外,结合当地特色的“舞狮”文化,突击队还举办了绘画舞狮活动。这些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不仅让孩子们认识到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也让他们接触到了中国非遗传承文化的魅力所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图为河源市艳华木偶花朝剧团的老师们在向龙窝镇的孩子们传授操控木偶的技巧(通讯员 王宇圣 摄)

3、润“心”细无声,趣味伴成长

“心心相印”突击队在每天的课程中都会安排一系列旨在强化儿童内心世界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绘画团扇、突击队辅导游戏如“情绪交换商店”、“心语星愿座谈会”、“驿站传书”、“寻宝记”、“两人三足”、“一二三木头人”、“袋鼠跳”、“手忙脚乱”和“公鸡下蛋”等心理趣味特色团辅活动,既让孩子们玩得开心,也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通过“情绪交换商店”,孩子们能正确认识情绪的来源以及处理情绪的方式,让他们不再惧怕和排斥消极情绪。从而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的队员们正在与孩子们进行“情绪交换商店”活动(通讯员 王宇圣 摄)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的队员们正与龙窝镇孩子们进行团辅游戏“袋鼠跳”(通讯员 王宇圣 摄)

4、“浦”“花”之声,童心漫步

蒲米,又称熟米、菩米,其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于河源市紫金县各镇及周边梅州市五华县、汕尾市陆河县等客家地区。据《紫金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八年(1590)知县陈荣祖教民食用熟米,去湿除寒。此后蒲米在紫金广泛流行,世代传承,延续至今。“心心相印”突击队向孩子们讲解了浦米的制作方法以及在传统医学中的作用。科普结束后,突击队队员们在现场用浦米和糖进行制作及示范教学,制作出的客家“米橙”,又称“米花酥”。此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体验了浦米的制作流程,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让孩子们品尝到了家乡的美味“米橙”,宣传了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队员们为龙窝镇孩子们现场展示“米橙”的制作方法(通讯员 王宇圣 摄)

5、学以致用,授予“艾”锤

艾草是南方常见的一种草药,其独特的香气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使它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食用,是名副其实的药食同源植物。“心心相印”突击队针对艾草的药用价值和常见用途开展了相关的科普教育课程。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艾草在祛湿散寒、温经止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晒干后的艾草来制作艾锤,从而让孩子们对艾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6、身心健康,“医”路护航

“心心相印”突击队在前期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家长强烈希望孩子们能学会如何应对校园欺凌。因此,开展了包括防溺水、防烫伤、交通安全、安全用电、电子游戏的危害、正视校园欺凌等主题的安全小课堂,以帮助孩子们掌握关于生命健康安全的知识。他们不仅传授了杜绝校园欺凌行为的方法,还鼓励孩子们分享所知的校园欺凌事件,并引导他们学习如何在遇到校园欺凌时应对。为此,“心心相印”突击队还特意安排所有小朋友参与排练了一部心理剧《向校园暴力说‘不’》。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进行“反校园欺凌”课程(通讯员 王宇圣 摄)

儿童时期是对生命充满好奇的阶段,很多小朋友都会疑惑“我从哪里来的”,而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解释生命起源的过程,有时会给出“你是充话费送的”、“你是垃圾堆旁捡来的”等趣味答案。“心心相印”突击队利用其医学专业知识为孩子们开展了关于生命的由来以及适合儿童接受的性启蒙课程。通过动画展示生命的形成过程以及男女性别的差异,这些生动有趣的动画给了孩子们最真实的答案,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从而感恩父母给予的生命,并学会珍爱自己。

图为“心心相印”突击队与龙窝镇孩子们进行“心语星愿座谈会”(通讯员 王宇圣 摄)


地方政府重视,全程支持

此次实践活动得到了龙窝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制定了“2024年龙窝镇暑期公益培训班家长承诺书”中的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并且,针对本期暑期活动孩子们的安全管理,设立了每日两次签到和两次签退的机制;此外,还安排了龙窝镇人民政府团委的3名专职工作人员全程跟进此次实践活动的工作。

图为龙窝镇党委组织委员黄文莉同志为孩子们上“安全教育”第一课堂(通讯员 唐子顺 摄)

图为龙窝镇党委副书记钟发同志为“心心相印”突击队颁发锦旗并表示感谢(通讯员 王宇圣 摄)


“收获满满,心向未来”

一直以来,群里家长的反馈是队员们最为关注的事情。对于家长提出的建议,队员们总是虚心接受。每当看到“某某老师,我们家孩子好喜欢你”这样的留言,忙碌了一整天的队员们便感到精力充沛。正如俗语所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心心相印”突击队的辛勤付出换来了孩子们的成长,队员们的努力和汗水得到了明显成效,家长们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突击队的感激之情。他们送来清凉解暑的果茶,邀请队员们品尝当地特色肉丸粉和八刀汤。

随着“助学包”发放完毕,“心心相印”突击队的“三下乡”之旅也接近尾声。队员们表示:“只要大家心心相印,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感谢所有给予“心心相印”突击队支持与帮助的人!在未来的旅途中,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心心相印”突击队都将携手并进,传递更多的爱与希望!”

图为龙窝镇暑期培训班微信群中家长们的发言截屏(通讯员 刘雅心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宇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