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大学设计学院|种子计划蓄势待发:青年学子采访陶艺大师,为艺术装置制作蓄能

发布时间:2024-08-06 21: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刘怡妃   阅读 2.7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刘怡妃) 为深入了解大师眼中的陶艺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同时,为种子计划后期的艺术装置制作做准备。2024723日,佛山大学禅艺律动队采访了两位国家级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苏锦伦,以及同样出身陶艺世家的梅晓山大师,分别就他们的陶艺人生、创作理念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分享。

图为佛山大学禅艺律动队队员采访苏锦伦大师  通讯员  黄俊淇  提供

苏锦伦,这位被誉为“鱼像王”的陶艺大师,其作品以鱼的题材为主,深受大众喜爱。他自小生活在与石湾美术陶瓷厂一墙之隔的高第街,奶奶是该厂的上釉工人,这样的环境让他与石湾陶艺结下了不解之缘。谈及这段经历,苏锦伦感慨道:“从小我就被那些精美的陶瓷作品所吸引,它们仿佛有生命一般,在我心中种下了艺术的种子。”

高中毕业后,苏锦伦被分配到石湾美术陶瓷厂,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窑灶煅烧工作。这段看似艰苦的经历,却为他日后的陶艺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十年,我深入了解了陶瓷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从选料、成型到烧制,我都亲力亲为。这段经历让我对陶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苏锦伦如是说。

图为苏锦伦大师作品 通讯员  黄俊淇 摄

后来,苏锦伦因工作机会被调到梅文鼎工作室帮忙,并因其勤奋和灵性受到梅文鼎的青睐,最终成为其徒弟。在梅文鼎的指导下,苏锦伦开始了在石湾现代陶艺领域的钻研和探索。他不断从书籍和各种陶瓷展览中吸取养分,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作能力。如今,他的作品已成功地将石湾陶艺的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风格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

图为佛山大学禅艺律动队成员记录苏锦伦大师采访中所讲重点  通讯员  黄俊淇  提供

对于陶艺的传承与发展,苏锦伦有着自己的见解:“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要有新的创新,但不是天马行空。我们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和元素,让陶艺作品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另一边,梅晓山大师也分享了他的陶艺之路。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之子,他自幼便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7年,他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师从曹国昌老师,进一步深造了陶艺技艺。梅晓山的作品将西方雕塑的创作手法融入石湾陶塑中,风格大胆、粗犷、清新,富有童真和灵气。

在访谈中,梅晓山谈到了自己学陶艺和做陶艺路上的难忘经历:“当你到了一个瓶颈的时候,要突破自己是一个比较难的。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强调,作品要注重“锤心”,即注重作品的神韵和生命力,而非单纯追求形似。

图为成员采访梅晓山大师  通讯员 黄俊淇  提供

谈及《纹身貔貅》的创作灵感,梅晓山表示:“这个作品是我对纹身文化的一种尝试和解读。我希望通过它传达出一种幽默、可爱的感觉,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他坦言,自己的作品更注重与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力求让每一件作品都能触动人心。

图为梅晓山大师作品《纹身貔貅》

对于未来陶瓷艺术的发展趋势,梅晓山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陶瓷艺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他也强调了年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平台,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潜力。只有这样,陶瓷艺术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对于社区开展的种子计划活动,梅晓山大师表示忠信社区给年轻人很多舞台,发挥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华,这个是很难得的,他也更希望用年轻人能用新的思想、新的手法来表现自己新的作品。

此次访谈不仅展现了苏锦伦和梅晓山两位大师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理念,更为我们揭示了陶艺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光明前景。佛山大学禅艺律动对表示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石湾陶艺能够绽放出更加璀璨之光,也期待可以在种子计划活动中做出有所创新且独特的艺术装置作品,助力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怡妃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3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