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世界女足抽签仪式”的头槌、省级非遗传承人:佛山大学兰城潮韵实践团走进泥沟调研英歌史

发布时间:2024-08-06 10:11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洵钰   阅读 8.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6日讯(通讯员 陈洵钰 王炯铄)  在“百千万工程”的推动下,为了更好地了解英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佛山大学兰城潮韵实践团7月9日在泥沟村开展走访调研工作,深入了解泥沟英歌舞的历史发展进程,调研现阶段泥沟英歌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探索泥沟英歌传承、发展与弘扬之策,为非遗文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 通讯员 刘妍晴 摄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有幸遇到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张伯琪老先生。据张老先生介绍,泥沟英歌是最早走出国门的普宁英歌,如今泰国的很多潮汕英歌都是以前泥沟村民下南洋在当地发展起来的。张老先生还很自豪地说自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泥沟英歌队受邀参加广州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女足抽签仪式”的头槌,张老先生回忆道:“当时我特意跑到广州量了表演舞台的大小,回来后在村里画了一个一样大的场地进行训练,就这样我就表演时完美地把握了时间,只剩7秒就刚好七分钟,表演结束后导演激动地握住我的手说以后有机会要邀请我们去录节目”。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实践团的成员们,非遗精神的光辉照耀着新一代青年。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张伯琪老先生交谈 通讯员 何冰儿 摄

当队员们走入一家电器店时,老板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泥沟英歌,他说英歌可是他从小看到大的,当地的泥沟小学开设有英歌少年班,并且家里7岁的小孩非常喜欢英歌舞,但因为年龄太小还没能去英歌班,就买了道具自己在家里练。对于泥沟英歌的传承,老板表示可以对英歌的服饰进行创新,以更加包容的态度去传承,但动作元素还是要坚守传统,不可失去文化的本质。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 通讯员 刘妍晴 摄

当谈论到英歌传承与发展遇到的难题时,有的村民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训练基地的经营、服装换新、英歌活动的宣传推广等。但英歌活动的开展大多又是靠热爱者们自发的捐助,缺少稳定的支持,保护工作难以长期有效地开展。此外,还有村民反映,近几年有些不专业的英歌队打着泥沟英歌的旗号进行宣传,这严重影响了泥沟英歌的声誉,很不利于泥沟英歌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交谈 通讯员 刘妍晴 摄

紧扣“百千万工程”的宏伟蓝图,兰城潮韵实践团深谙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致力于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此次深入泥沟村的调研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尽管非遗文化传承之路偶有荆棘,但一股年轻的力量正悄然崛起,他们满怀热忱地投身于泥沟英歌的传承之中,为这一古老艺术形式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泥沟英歌正逐步构建起传承与发展的新格局,让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洵钰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2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