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5日讯(通讯员 郑依纯 刘志英)7月10日佛山大学源心·夏乡实践团在炎炎夏日,阳光如织的一天,满怀期待地启程前往雅韶镇笏朝村,深入调研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濑锅撑。
濑锅撑,作为一道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闻名遐迩,它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承载着地方文化与历史的活化石。实践团渴望通过此行,记录下这份技艺的精髓,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图为非遗美食“濑锅撑”。通讯员 冯殷婷 摄
实践团成员踏入阳江社区,偶遇热心老爷爷,温暖如冬日阳光。询问濑锅撑享用时刻,老爷爷细述其作为节日与家庭聚会的传统美食,满载温馨回忆。再探制作之秘,老爷爷笑意盈盈,传授选材、调味、火候等精髓,让实践团成员仿佛目睹美食诞生,香气绕梁。此行不仅品味美食,更领略阳江文化底蕴与人情温暖。感谢老爷爷,以热情与细心,引领实践团成员踏上难忘文化之旅。
图为社区中心卫生所老爷爷与实践团交谈。通讯员 冯殷婷 摄
实践团走在乡间小巷,偶遇一位老奶奶,老奶奶热情地邀请队员们同行,带领着队员们穿梭于乡间的蜿蜒小巷。来到了老奶奶的家,一进院子,老奶奶就指着一个石制器具向队员们介绍,原来这是碓臼。她兴致勃勃地告诉队员们,碓臼是一种古老的农用工具。过去,人们把需要加工的粮食,如稻谷、高粱等放入碓臼中,再手持木杵反复舂捣。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粮食去壳或使其变得更加细碎。
图为老奶奶带实践团去她家小院。通讯员 冯殷婷 摄
阳江碓臼,作为农耕时代的粮食加工工具,由碓窝与碓锥组成,多采用青石或麻石制成,展现古代匠人智慧。它曾是加工糙米、杂粮等的重要器具,也承载着邻里互助与童年回忆。虽现代机械化替代了其日常功能,但碓臼作为文化遗产,仍具重要价值,被用于乡村旅游展示,激发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兴趣与传承。我们应珍视这份历史记忆,传承其文化精髓。
图为碓臼。通讯员 冯殷婷 摄
正值晌午时分,阳光炽热,实践团来到了熙熙攘攘的美食街,一踏入这里,阵阵濑锅撑的香味便从家家户户中悠悠传来。那香气浓郁扑鼻,撩动着大家的味蕾。在这香气弥漫的氛围里,实践团成员有幸亲眼目睹了濑锅撑的制作过程。看着师傅们熟练的手法,食材在他们手中翻转变化,从普通的原料逐渐变成香气四溢的濑锅撑,整个过程充满了生活的韵味和美食的魅力,令人难忘。那扑鼻的香味与精彩的制作过程交织,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
图为迎宾饭店厨师在制作濑锅撑。通讯员 冯殷婷 摄
此外,实践团调研队伍前往笏朝村,有幸采访了非遗传承人陈修耀,他自幼随祖母习濑锅撑技艺,誓守美味传承。改革春风中,他创办“迎宾”小店,以精湛厨艺带动村民创业,激活乡村经济。独特风味引食客如潮,成乡间新地标。此行见证传统美食与现代发展的完美融合,陈先生故事鼓舞人心,共绘乡村振兴蓝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访非遗传承人陈修耀先生。通讯员 冯殷婷 摄
此次走访,实践团深入了解了濑锅撑这一传统美食。从它独特的食材选择,到精心的制作过程,再到那一口咬下时的美妙滋味,濑锅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更承载着一方地域的文化与记忆。通过这次走访,实践团成员也感受到了传统美食的魅力和价值。希望在未来,濑锅撑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与喜爱,这份传统手艺也能得以传承和发展,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芬芳,成为更多人心中永恒的美食记忆。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依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