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3日讯(通讯员 齐浩天)2024年7月20日,为推动边境地区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弘扬红色文化精髓,并促进中俄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东北农业大学“大美边疆,魅力瑷珲”文化旅游宣传团队,深入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研考察活动。瑷珲镇,坐落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为丰富,不仅是黑龙江畔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更是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与平台。其名称源自满语,蕴含“边界之地”之意,彰显了其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
瑷珲镇隶属于黑河市爱辉区,地处爱辉区东南部,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东接黑龙江与俄罗斯阿莫尔州隔江相望,南连坤河乡,西邻西岗子镇,北界四嘉子乡。该地气候独特,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雨热同季,秋季降温显著,冬季则严寒干燥,四季分明,孕育了别具一格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员首先探访了黑龙江畔的瑷珲古城遗址。在工作人员的悉心引导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瑷珲镇的编年历史、建城历程及其发展变迁。据工作人员介绍,瑷珲镇的前身可追溯至1651年建立的爱珲新城,其址原为沙俄焚毁的托尔加城废墟之上。1858年,在中俄爱珲条约的签订地——爱珲新城副都统衙门院内的一棵松树下,这份不平等条约被强加于中国。而后,1900年,爱珲新城又遭沙俄焚毁,仅剩魁星楼孤立。幸而,数年后,流亡在外的瑷珲人民陆续返回,在原址基础上重建了爱珲城,并于2015年正式更名为瑷珲镇。
随后,实践队员前往瑷珲历史纪念馆,该馆系为纪念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而建的综合性历史展览馆。纪念馆园区占地面积广阔,展厅面积总计达7000平方米,采用遗址、建筑、陈列“三位一体”的展陈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黑龙江由中国内河转变为中俄界河的历史变迁,以及瑷珲城由盛转衰的沧桑历程。在馆内,队员们观看了历史复原场景视频与仿制蜡像,并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深入研读了相关史料,对瑷珲条约的签订背景、过程及影响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调研的最后一站,实践队员选择了黑龙江省知青馆。该馆由国家方志馆知青馆与知青博物馆两部分组成,通过丰富的历史陈列,生动再现了建国初期瑷珲地区人民的奋斗历程与辉煌成就。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文旅产业已成为瑷珲镇的支柱产业,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当地工作人员及村民的交流中,瑷珲镇人民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文化旅游建设,而瑷珲镇政府也将进一步加大文旅宣传力度与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以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瑷珲文化的独特魅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齐浩天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