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电子与通信工程“星火之音”志愿宣讲团赴丘成姚桐斌故居

发布时间:2024-07-29 14: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邱天垚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9日讯(通讯员 邱天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归来是你的梦想,盈满对祖国的情感。你用锰基钎料作为礼物送给祖国,修冶金之法,通中西之学,你始终在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2024年7月10日,星火之音“两弹一星”志愿宣讲团来到姚桐斌先生故居,学习优秀品质、传承高尚精神。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为中国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他是来自交通大学的航天先驱,在国外深造并取得显著成就,以其对科学热爱和严谨态度,在国际上赢得了高度认可。然而,在学成之后,他毅然选择返回祖国,途中在瑞士加入中国共产党,归国后致力于航天事业发展。面对国内技术挑战,特别是在“两弹一星”项目中,他凭借有限资源和不懈努力,成功开发出了关键技术材料,展现出极高的创新精神和毅力。这位航天科学家用实际行动证明自身价值,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实践队员现场瞻仰了姚桐斌先生求学期间使用的课本。虽然经历了岁月洗礼,但这本书依然承载着姚桐斌先生的求知热情、严谨学风及科学探索精神。这本书后来由姚桐斌先生转赠给学弟余邦林先生。据余邦林先生所说,每当他翻阅此书时,他都能感受到姚桐斌先生为国家、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在参与“两弹一星”工程建设期间,姚桐斌先生使用落后,甚至简陋的计算设备进行海量数据推演。面临着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选择与工人们一起不屈不挠地奋斗,直至工程顺利结束。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性研发运载火箭铝蜂窝板,其结构中蜂窝状孔洞不仅能增加铝板的强度和刚性,还能提升其吸音和隔热性能,实现了运载火箭减负重、强性能的完美结合。

在求学过程中,姚桐斌先生展现出极高的自律性和刻苦精神,以及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严谨科学作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这些精神源泉正是姚桐斌先生良好的家风。姚桐斌的父亲曾题立一块“耕读家风”的牌匾,而这四个字贯穿了姚桐斌先生求学的一生。无论是在少时面对连年战乱还是在青年时与饥荒相伴,姚桐斌先生都没有放弃读书。“耕读”二字深深印刻在他的心里,他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唯有知识才能拯救国家。在姚桐斌先生一生奋斗的影响下,姚家家风蒸蒸日上,他的两个弟弟,妹妹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姚桐斌先生不求名利,默默奉献,和许多“两弹一星”科学家一样甘当无名英雄和幕后英雄,只为挺起大国脊梁。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将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宝贵精神,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指导自身成长,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邱天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