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容杰强)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不仅生动地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为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好赓续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佛山大学法学院法润凤城实践队深入潮州,前往非遗项目潮州麦秆剪贴画代表性传承人方志伟先生的工作室,携手麦秆画大师,探索潮州非遗古韵。以精美麦秆,勾勒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为全面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贡献青年力量。
绘麦秆之韵,塑非遗之美
实践队成员于方志伟先生的工作室近距离拍摄麦秆画
麦秆画又称麦秸画、麦草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美术品,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它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麦秆画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一般无需着色,根据需要进行剪裁和粘贴而成。麦秆画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被誉为“中华一绝”和“中国手工艺术精品”。
方先生的工作室中陈列着许多精美的麦秆画作品,其中引人注目的当属作品“潮州八景”,其篇幅宏大,有着“清明上河图”般的精细,也展现了滔滔韩江奔腾不息的宏大气势。在展示灯的照射下,作品中广济桥上仿佛人头攒动,韩江上的船只仿佛正在扬帆起航,一切都栩栩如生。
方先生说一幅精美的麦秆画所需的材料需要经历十多道工序才能用于制作麦秆画。潮州麦秆画的核心是精细的切丝工艺,每一幅精美的麦秆画背后,都是数不清的刀工。据方先生介绍,仅一只细小的蝴蝶就需要在其上面雕刻两千五百多刀。潮州麦秆画与其他地方的区别在于潮州麦秆画主要为立体工艺,立体的浮雕形象使得麦秆画更加栩栩如生。
坚守非遗之路,传承文化使命
实践队成员采访麦秆画传承人方志伟先生
访谈中,实践队成员了解到方先生与麦秆画之间的渊源。原来,方志伟先生从事麦秆画制作已经长达40余年了,他年轻时就开始接触麦秆画,此后便与麦秆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精美的麦秆画。当谈到麦秆画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时,方先生表示:麦秆画并不只是“只可远观却不可亵玩焉”的收藏品,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麦秆画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遥不可及,有时候它也是那样地“平易近人”。
对于麦秆画的传承,方先生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在当今快节奏发展的社会,许多年轻人无法专注于非遗传承工作,但他的徒弟中也有一些人潜心研究麦秆画十多年,一直从事这项工作。方先生还表示:“一切都不强求,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就可以了。只需要做好当下,将麦秆画制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符合市场大众的审美,麦秆画的名气自然就会传播开来。”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
图为方先生在法国油画巴黎展所携带着的贝多芬画像(麦秆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外媲美,尽显传统魅力。曾经在法国油画巴黎展中,方先生携带着贝多芬画像前往参展,当方先生介绍说,这不是油画,而是用麦秆制作而成的,在场的外国人听到后,纷纷惊叹不已,向方先生投来敬佩的目光。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情时,方先生总是自豪地说道,“当我能够自豪地在国外介绍祖国的传统非遗时,我的热血是沸腾的,这更加坚定了我的麦秆画传承之路。”正是这样一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让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坚持麦秆画创作,为推动非遗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践队成员与方志伟先生合影
延续非遗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传统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传承传统文化。一麦秆,一技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肩负使命,身体力行推动乡村振兴,用文化之兴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的落实与发展。潮州非遗之路必将有着更加璀璨的明天,古老的凤城也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