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6日讯(通讯员 薛琳琳)十堰市竹山县,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县城。7月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竹韵流金,非遗乡村”促进团走进了竹山县,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聚焦竹山县非遗文化,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为了探索竹山县的非遗文化,实践团来到了位于竹山县宝丰镇的花鼓船歌传承人王义富的工作室。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王义富 通讯员万旺摄
花鼓船歌是竹山地域文化的瑰宝,据了解,以王义富为发起人的志愿者团队聚焦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服务对象,面对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用花鼓船歌等文艺形式宣讲惠民的理论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文明新风。
用歌声让惠民理论政策进入普通老百姓家,是王义富一直在做的事情,这一做就是四十余载。王义富老先生说:“通过花鼓船歌来传播惠民政策,老百姓听得懂,群众的语言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生活。在我的有生之年把我所学的东西传给下一代,这就是我的初心。”
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弘扬新时代精神,也是非遗传承的一种方式。花鼓船歌作为一种非遗文化,其内容被一种创新性的方式再一次书写,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改变、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跟随王义富老先生的脚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工作室的一处地方 。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王义富工作室 通讯员万旺摄
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的是许多花鼓船歌的歌谣,有“竹山县中小学生唱十星歌谣”、“非遗传承教学生唱女娲歌谣”、“宣讲二十大新精神,欢乐送给老百姓”等歌谣,这样的歌谣,王义富写了3000多首,内容小到村规民约,大到二十大精神,他就这样,坚持了四十多年的创作。文以载道,通过对花鼓船歌这种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王义富及他的工作室成员激发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活力,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助力非遗传承的身体力行。
图为王义富教实践团成员击花鼓 通讯员万旺摄
王义富老先生不仅耐心向实践团成员讲述着多年来他与花鼓船歌的故事,而且现场教实践团成员学习击花鼓。通过动手学习,实践团成员对花鼓船歌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于非遗的传承也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这一天,实践团成员有幸遇上了宣讲活动,亲眼观看了王义富老先生向中小学生对花鼓船歌进行宣讲。
图为王义富向中小学生宣讲花鼓船歌 通讯员万旺摄
王义富老先生将宣讲面向中小学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人,也是他在非遗传承路上所作出的努力,通过花鼓船歌篇目之一的十星歌,不仅让孩子们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所在,而且也通过歌词中的所要传达的精神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这正是王义富老先生所追求的初心,同时也是非遗传承对于现代人来说体现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竹山县花鼓船歌的实地调研,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竹韵流金,非遗乡村”促进团了解到了花鼓船歌的发展历程、文化形式,也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见证了非遗文化传承在新时代的力量和希望。在未来,“竹韵流金,非遗乡村”促进团希望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成为联结非遗文化传承与社会公众的纽扣,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薛琳琳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