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谭诗雅)为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22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追光实践队带领赵李桥镇“希望家园·暑期学堂”的孩子们来到油纸伞非遗生产基地进行油纸伞的参观学习,旨在让儿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传承。
追寻时光印记,非遗映照古今
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上有这样一家店:推门而入是一间不大的房间,映入眼帘的是大小不一、种类纷繁的油纸伞,从展示架到天花板,几乎房间的每个角落都被油纸伞所填满。而店主就是赤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油花纸伞的第三代传承人但培善。“非遗的传承目前遇到的最大的困境就是做不下去也传不下去,我们老一辈的非遗传承人都是靠着信念支撑下来的。因为非遗本身收益并不理想,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并从事非遗传承,就连我自己的孩子都不愿意。”但老师和实践队成员说道。实践队成员给但老师提出数字化转型的建议,但老师也表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
看着店里一把把手绘油纸伞,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非遗带来的独特魅力。实践队成员提议带领“希望家园”的孩子们前来参观学习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但老师欣然同意了。
童心探秘纸伞,非遗焕发活力
实践队和但老师约定在7月22日展开体验活动。来到基地,师傅正在有条不紊地制作手绘油纸伞。孩子们安安静静地围着师傅,仔细学习制作油纸伞的步骤。做伞师傅向孩子们介绍,油纸伞的伞骨是精心选用竹子制作的,当下阶段的制作步骤是穿线、刷胶、组装,下一个阶段需要等到第二天进行。在组装时,孩子们能亲身体验学习如何用恰到好处的力度将伞面与伞骨尽量贴合。师傅还向孩子们介绍了伞面有传统工艺也有机械工艺,油纸伞成品根据大小、伞面材质、绘画图案等的不同而具有相应的用途。
经过此次活动,孩子们对油纸伞的了解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来到基地参观学习有助于孩子们切身感受到油纸伞的独特魅力,也能体会到传承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守住非遗根脉的独具匠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有助于培养油纸伞传承的后生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有广阔的前景。追光实践队的队员们也将努力探索、积极实践,在文化产业有效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做好油纸伞非遗文化的传播者,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邹佳琪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