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大学子三下乡:四匠融合探访千年古陶,劳以筑梦展现青春风采”

发布时间:2024-07-24 14:1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窦成功   阅读 688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窦成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旅融合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头戏”。7月19日,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赴潜山痘姆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痘姆古陶传习基地,秉持“笃学、精工、至善、致远”的院训,寻千年古陶文化,悟痘姆匠人精神,四匠融合、劳以筑梦,体验式感受非遗文化对当地乡村振兴的丰富影响。

一、怀匠心,寻文化之韵

上午9时,实践团在谢倩学姐的带领下,来到痘姆乡著名的古陶博物馆,进入博物馆,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回到了那个陶器鼎盛的时代。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展品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团队成员们惊叹不已。通过谢倩学姐的细致解说,大家不仅了解了从唐宋到明清各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及背后的历史故事,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陶艺艺术的独特魅力。大家仔细观赏,聆听每一件展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到了“匠心”二字的重量与温度。

图1 实践团参观古陶博物馆

二、炼匠艺,学古法之技

随后,队员们开始了让人激动人心的环节——手工制作古陶胚。在专业陶艺师的指导下,队员们穿上围裙,亲身体验了从和泥、拉坯到修坯的全过程。泥土在指尖翻飞,旋转的陶轮上渐渐显现出器皿的雏形,每一次的尝试与调整都是对“匠艺”的锤炼与致敬。“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制作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不易”,实践团队员郭心园说。

图2 实践团学习陶艺制作

三、承匠情,传非遗之魂

接着,实践团来到了历史悠久的百米古龙窑,了解了瓷片修复、御窑遗貌、窑工遗址等多个方面,详细了解了官窑陶瓷的生产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信息。随后,实践团进入到展厅,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陶器作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实践团成员们的目光。每一件陶器都承载着每个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陶艺家们的大匠风情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图3 实践团参观古陶展厅

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陶器匠人们用匠心和智慧保护着这份宝贵的遗产,令人敬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将肩负起这份重任,承匠情,传非遗之魂,共同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践匠行,显品行之美

上午11时,实践团来到痘姆古陶传习基地,和非遗匠人—涂胜友师傅进行了深切交流。涂师傅热情地向实践团成员介绍了新时代痘姆“龙窑”的继承与发展情况,并详细阐述了“龙窑”复杂的建造和烧制过程。在交流中,涂师傅特别提到了“窑变”所带来的千变万化,这与之前谢倩学姐介绍的痘姆古陶“只可遇见,不可预见”的特点不谋而合。实践团成员们都认真聆听,不时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涂师傅进行深入探讨。通过这次交流,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涂师傅对匠心的坚守和传承,纷纷表示收获颇丰。

图4 实践团与非遗匠人—涂胜友师傅进行深切交流

正值炎热夏日午时,实践团成员们一致决定帮助涂师傅打扫基地卫生。男生们拿起扫把,清扫地上的泥土和杂物;女生们则手拿抹布,仔细擦拭桌面上的浮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传习基地变得更加整洁有序。

图5 实践团做志愿服务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实践团深入了解了痘姆古陶的非遗文化,还通过实践匠人精神展现了他们的青春风采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窦成功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