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探索:烟台大学“守艺匠心”实践队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4-07-23 19:4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冯卫东   阅读 8.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冯卫东)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夏日,烟台大学“守艺匠心”实践队踏上了一段特别的旅程,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岁月长河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烟台的剪纸、扎染、绒绣、手作香艺术开始,他们穿越至济南的面塑,再到曲阜的拓片和毛笔,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眼都充满了对传统艺术的敬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于2011年6月1日就已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这为实践队提供了目标与支持,让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为中华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添砖加瓦,也为其在实践过程中提供了法律支持。

2024年7月11日上午,实践队的旅程从烟台的所城里开始。在那里汇聚了各种各样的非遗文化,首先他们参观了解了剪纸艺术,这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智慧的民间艺术,让人为之惊叹。在所城里的街头巷尾,队员们被那些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深深吸引。每一幅剪纸都像是一扇窗,打开就是一个充满故事和情感的世界。他们有幸见证了一位剪纸艺人的现场创作,她手中的剪刀仿佛有了生命,每一剪都精准而优雅。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门传统艺术,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剪纸的制作过程。李老师告诉他们,每一剪都需沉下心来细心完成,才能成就一副剪纸。这是一门融合了创意、技艺和耐心的艺术,它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手工技能,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出了剪纸小院,旁边就是扎染艺术作坊。实践队参观了那间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坊,然后在扎染传承人魏老师的介绍下,队员们初步了解了扎染技艺的历史与制作步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无一不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一千多年以前的人们将植物的颜色染在衣物上,相互搭配、彼此烘托的染料阐述着他们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扎染充满了魅力,其中最主要的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由于布料的扎结方式和染色时间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设计,最终呈现的效果也会千差万别。由此,在传统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尝试不同的扎结方法和染色技巧,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扎染作品。这种创新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样至关重要。扎染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艺术的表达,它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纺织工艺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下午,实践队认识并了解了烟台绒绣和胶东手作香。那一根根绒线,在巧匠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交织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烟台绒秀,承载着烟台地区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凝视着那些精美的绒秀作品,人们仿佛能看到匠人们专注的眼神和温柔的指尖。他们用心将岁月的痕迹、自然的美景、人文的情怀都融入到这小小的绒线世界里。

匠人们的心思绝不只停留于视觉盛宴的打造。在胶东大地,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胶东手作香。它不仅仅是一种香气的散发,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份情感的凝聚。 胶东手作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在古代,人们以天然的香料和精湛的手艺,制作出用于祭祀、祈福、驱虫、熏衣等多种用途的香品。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历经岁月的沉淀,传承至今。它承载着胶东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2024年7月14日,乘着明媚的阳光,实践队一行来到了济南,这里的面塑艺术让队员们叹为观止。师傅们用面粉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动物,他们的手艺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融入了现代的创意。实践队有幸进入了一个面塑工作坊,在骆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尝试了面塑制作,虽然手法生疏,但那份从零到一的成就感让他们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体会。

2024年7月15日,实践队踏上了前往曲阜的旅程,曲阜拓片艺术让他们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艺术家们用特殊的技法,将古老的碑刻和石刻完美地复制在纸张上,那些文字和图案仿佛在向后人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实践队来到当地的一个拓片工作室,在那亲眼见证了拓片的制作过程,老师们对细节的执着和对历史的尊重让队员们肃然起敬。

2024年7月16日,实践队拜访了曲阜扶兴和毛笔的传承人龚桂芝老师。她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笔杆和毛料。龚老师介绍到,作为一名手工业者,在孔老夫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导下,一定要用到真料、做到精工,产出的毛笔才能“尖、圆、齐、健”四德兼备。鉴于制作过程的繁复和所耗时间的漫长,队员们没能看到毛笔产出的全过程,但仅从龚老师为其展示的几个步骤中就可以体会到每一代传承人身上兼具的工匠精神。百年匠心,传承不易,曲阜毛笔的制作工艺能够流传至今,其中凝聚了无数匠人的心血。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让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崇高的敬意。

这次的非遗探索之旅,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值得人们去珍惜、去保护、去传承。相信只有当这些传统艺术被真正理解和尊重,才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支实践队将继续关注和支持非遗保护工作,希望能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期待这份对非遗的热爱和尊重能为更多人所享,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为更多人共同守护。烟台大学“守艺匠心”暑期社会实践团将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卫东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1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