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茶茗竹影三下乡实践团顺利开展“茶山竹海法律、文化与生态环境”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16 22: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秦雪芹 周楠 李婉仪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4年7月14日下午,刚刚经历过一场暴雨的茶山村天高气爽,清新怡人。在这片葱郁竹海与茶园交织的宁静之地,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法韵扬茶茗,竹影漾乡情”三下乡实践团的“茶山竹海法律、文化与生态环境调研”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聚焦于茶竹村的村民和留守儿童,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法律意识以及生态保护意识。

           图为实践团抵达永川 陈一娇摄

 

初入山村,融入当地——了解村民现状

伴随着午后和煦的阳光,团队成员们身着民商法学院院服,走进茶山村的一户户人家中。问卷调查在团队成员与村民的和谐氛围中展开,每一份问卷都承载着对村民生活状态的关心与尊重。在调查中,团队成员聚焦当地情况、村民的法律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进行调查了解。调查后,团队真切感受到当地淳朴的民风,掌握了村民收入的结构——主要以农家乐、绿茶种销、旅游观光为主。此外,村民对于法律援助的途径了解尚显不足,在纠纷解决上更倾向于私下协商、寻求村干部的调解或求助当地派出所。

同时,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尽管他们对植物保护条例的了解只停留在少数法律条文上,但是他们在问卷中依旧表达对茶树等珍稀植物的珍视,以及对破坏行为的担忧。这也恰恰为未来的生态普及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图为实践团商讨活动方案  杨心然摄

爱润童心,温暖相伴——倾听留守儿童心声

随着活动的深入,实践团成员将目光转向了茶山村的孩子们。一开始,面对年龄悬殊的哥哥姐姐们,孩子们略有些拘谨,但团队成员灵活应对,赠送精心准备的礼物,拉家常聊八卦,渐渐打开他们的心扉。在欢声笑语中,团队成员走进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通过聊天、填写问卷等形式,与他们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调查内容不仅包括孩子们的基本生活状况,更涵盖了他们对家庭、教育、法律以及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团队成员非常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所在的学校对普法和传统文化宣传的重视度在逐渐提高。“法律是为了保护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保护未成年人,防性侵和防霸凌”“惩罚坏人”……孩子们对法律的作用都有比较笼统质朴的认识。当问及“面对校园霸凌,你会意识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吗”,大家都坚定地选择了“是”,足见普法效果初显。孩子们充分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平均了解5~10个中国传统节日,均参加过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听过家人分享中国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儿童交流 高弋迪摄

然而,团队成员也认识到,目前的普法和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还存在着内容单一,形式枯燥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及的效果。“不希望演讲太无聊,希望学校宣传做得有趣多彩”“希望多一些入乡随俗的活动”“多做游戏”,孩子们对接下来的活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交流中,团队成员不仅了解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更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孩子们的回答充满了纯真与希望,他们对法律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虽然尚浅,但展示出的热爱和兴趣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团队成员。

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将在进一步的统计和研究后,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为茶山竹海茶竹村留守儿童和村民的关爱和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团队成员们也对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结合村民和孩子们的意见建议,优化后续普法和文化宣讲的形式,让法律和传统文化真正深入人心。

通过这次调查,“法韵扬茶茗,竹影漾乡情”三下乡实践团不仅深入田间地头,更走进了村民和留守儿童的心灵深处,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这次活动,是对知识的传递,对法治精神的播种,对生态意识的唤醒,是心与心的一次碰撞。团队成员以实际行动,让法律的光芒驱散村民的认知迷雾,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心田中生根发芽。

随着调查的深入,实践队员不仅收集到宝贵的数据,更在村民和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法治与生态保护的种子。这些种子,将在阳光的照耀下,于茶山竹海的茫茫深山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茶山村带来更加和谐美好的明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婉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