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菖蒲智行青春队下乡——走近非遗银饰匠人与乡村新农人,了解其的独特视野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12 23: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国际商学院 袁箐忆 康斌斌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2日讯(通讯员 康斌斌)2024年7月11日是湖南信息学院国际商学院“三下乡”菖蒲智行青春队在湘西凤凰县菖蒲村下乡的第三天。当天团队采访了非遗银饰匠人和乡村新农人,了解其独特视野与思考。与往常一样,团队充满热情和奉献精神,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与果园背后的故事。

 part 1

 匠心独运,传承千载银饰技艺

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无数匠人的心血与传承,述说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底蕴。无论是古朴典雅的剪纸艺术,还是精妙绝伦的刺绣技艺,都体现出匠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与虔诚敬畏。古老的银饰工艺,炉火纯青的雕龙镂凤,每一件作品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和传说。通过这些非遗文化,得以跨越时空,触摸到先辈们智慧的光芒与心灵的温度,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与韧性。这些非遗瑰宝,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亦是心灵深处最宝贵的财富。

  本次采访菖蒲村非遗银饰传承人滕华平爷爷,首先,了解银饰制作工艺的历史和渊源,包括其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该技艺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其次,清楚了制作银饰的具体工艺流程和关键技术,如化银、捶打、掐丝、镶嵌等。然后,知悉银饰在当地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用途,例如在婚礼、节庆等场合的使用。不同银饰图案和设计,背后的寓意和故事都不同。最后,团队也了解到滕华平爷爷自身的经历和成长故事,包括他们如何入门和学习这门技艺。匠人们对于银饰制作的热情和执着,正是传承当代非遗文化所必不可缺的精神。

通过这样深入的采访,不仅更加全面地理解了银饰匠人的高超技艺,同时还能帮助更多人了解到国家非遗文化物质遗产,推动了文化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part 2

新时代乡村:新农人引领农业振兴之路

乡村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正悄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政策的扶持,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涌现,带来了创新的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理念。他们不仅注重产量的提升,更关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团队了解到以田叔叔为代表的新农人用智慧和汗水,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农业面貌,也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乡村,不再是遥远的代名词,而是希望与创新的象征。

田叔叔介绍说,选择引进新兴猕猴桃品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充分调研和考察的结果。他详细了解了新兴猕猴桃的生长习性、市场需求,以及所需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最终决定在自己家的果园里试种一些优质的猕猴桃新品种。

田叔叔说,未来他还计划继续引进新的猕猴桃品种,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田叔叔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乡村新农人,成功引进并推广了新兴猕猴桃这一产品,成为了当地农业发展的亮点。在详细调研和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他克服了技术上的诸多困难,逐渐掌握了新兴猕猴桃种植的关键要领。通过科学管理和辛勤付出,田叔叔的猕猴桃果园如今已经初具规模,果实优质,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田叔叔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当地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树立了乡村发展的典型榜样,展示了新农人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新时代风貌。

编辑:康斌斌 李检成

图文来源:菖蒲智行青春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康斌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54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