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梁泉:走在乡愁路上的“愚公”

发布时间:2024-07-11 17: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1日讯(通讯员 许慧琴 杨婷婷 肖洋洋)2024年7月9日,集美大学闽山秀水实践队采访了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余光中文学馆馆长周梁泉,聆听他的建馆故事,感悟老一辈知识青年对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周梁泉

无论寒冬酷暑,周梁泉每天都会出现在余光中文学馆里,上班时间从大年初一到大年三十。“如果我不在,那肯定是去开会了”周梁泉笑着对实践队员说到。

赋能未来 文化先行

“我当时的工资只能买两箱芦柑,我妻子也是教师,一年就能买24箱,一箱一石,一年也就是24石,而当时的家家户户一年都能有300石以上。” 周梁泉说这话时,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

在那个年代,永春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于能源和农业,煤炭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农户家庭收入甚至是工薪阶层的十倍。然而,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却不能让周梁泉的心中萦绕着的担忧散去: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煤炭会被更多的新兴能源所替代,芦柑的相对价格也会有所差别,永春的两大经济支柱并不能长远地支撑地区发展,永春能真正长久依靠的是什么?

文化便是周梁泉为永春找到的新发展道路。在意识到文化品牌的重要性之后,周梁泉走遍全县200多个村居,着手收集、整理了各种非遗的资料,主编了近百万字的《千年非遗在永春》,永春目前申报成功的64项非遗项目,皆有周梁泉的参与。“一个县城的力量毕竟有限,项目多了,宣传还是难以提供力量,那肯定要一个集中品牌来优先带动。”周梁泉深知数量上的优势,也是工作上的难度,永春的品牌面临着走出去的困境。“余光中的《乡愁》,打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关键就在于直击人心的直白。”谈到余光中与永春之间的渊源,思及不到15周岁时的自己与余光中所书文学作品之间的共鸣,周梁泉决定将乡愁作为永春文化走出去的集中品牌。

图为周梁泉办公室余光中手写的《乡愁》

紧扣重点 抓住机遇

周梁泉表示在将乡愁这一深情厚意打造为永春独特品牌的过程中,遭遇着外界支持匮乏和区域竞争悬殊的双重挑战。由于当时的永春经济已经出现疲态,加之文化传播所需要的巨大花费,最初乡愁品牌建设并没有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坚持和抓机遇是周梁泉在这段文化推广路上最深的体会。300个QQ群,发一轮宣传信息需要8个小时,如此繁琐,却是周梁泉在受“脑白金”广告启发后,每天坚持做的事,只为在重复效应中让更多人看到乡愁文化的前景。庆幸的是,在坚持宣传一个月后,周梁泉获得了与县委书记第二次交谈的机会,而在这次会面中周梁泉更是以一句“我以身家性命担保,乡愁在三年内一定会在全国热起来。”的铮铮话语成功打动了县委书记,获得了当地的支持。

面对余光中文学馆落建选址地区间的竞争,周梁泉更是收集了一百多篇余光中关于乡愁的诗文,与雪天蕾共同创作出了永春新的文化名片:交响剧——《乡愁》,以诗意的语言,将那份跨越千山万水的思念与眷恋,细腻而真挚地铺于纸间,滋润了余光中对乡愁无尽的遐想,让其看到了永春对乡愁文化的珍视与传承,在永春这座小县城与六朝古都南京的角逐之中与夫人共同选择了永春。

在文学馆建成之后,为了品牌的打造,周梁泉开通“24小时热线”在非工作时间接通的电话已有一万五千多通,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仍保持随时接待,亦实现了其最初选址的规划“乡愁要留住传统的美好生活”,将相邻的古厝田园作为乡愁的延伸之地实现其联动发展。

去年,周梁泉更是结合永春当地的非遗特色设计出了108道特色菜,其中魁星状元宴和考场经济紧密结合,一个晚上销量达两千多份,再次实现了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为经济发展融入文化附加值。

图为周梁泉办公室保留的各种海峡两岸活动剪影

情系乡愁 逐梦世界

谈到对未来的规划,周梁泉说:“让非遗成为永春最大的经济支柱,把永春建成继美岭之后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可学习的东西。”一缕乡愁,万顷桃源,未来,乡愁不再是遥远而模糊的记忆片段,而是一条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永春这片热土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踏足永春的朋友,都能在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文化韵味与人文情怀。

怀揣热忱,周梁泉在传承与发扬永春文化的道路上坚守着;勇毅前行,周梁泉在坎坷道路上披荆斩棘;把握节点,周梁泉在瞬息万变的潮流中冷静应变。在建国75周年之际,周梁泉期待着,能以乡愁为线,牵动两岸情缘、共促统一大业。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肖洋洋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34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