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会说话:西柏坡文物视角下的现代中国

发布时间:2024-07-05 03: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钱丹丹   阅读 1.0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5日讯(通讯员 钱丹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有效利用红色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网络与通信学院“擎精神之火炬,赴新时代赶考路——西柏坡精神志愿宣讲团”于6月20日,依托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精心策划并开展了“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眼中的现代中国”的宣讲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并传播“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与红色故事,促使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深刻认识并珍视西柏坡文物的珍贵遗产,从而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焕活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文化故事。

活动现场,宣讲团成员钱丹丹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形式,云端展示周恩来洗得泛白的被褥、朱德破旧的藤椅、任弼时多年的扣箱式帆布衣箱等存放于西柏坡纪念馆的系列文物,通过详实讲述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深入解读了西柏坡文物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旨在深化参与者对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的理解与认同。

图为宣讲团成员正在解读西柏坡文物及其精神内涵 吾家南摄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地,承载了无数革命领袖的英明决策和伟大实践。在这里,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读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里的每一间房屋、每一张桌椅、每一份文件,都承载着革命领袖们的智慧和汗水。例如,在毛主席的办公室内,那张简陋的木桌和旁边的油灯,便是他在此地起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重要文献的见证。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

图为参与者正在裁剪西柏坡文物图片 钱丹丹摄

文物,是历史的沉淀,是文明的载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在探索过去的秘密与奇迹,也在思考历史与现代的交融。西柏坡,这片曾经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革命圣地,承载着辉煌而庄严的历史记忆。其中所珍藏的文物,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见证,更是红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若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物能够发声,与我们分享其见证的历史变迁,那么面对今日之中国,它们将发出何等感慨?

为深化参与者对西柏坡文物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同时加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革命精神的认知与尊重。宣讲团设置图片连连看、手工活页教材活动制作活动,旨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西柏坡文物。

图为宣讲团成员正在辅助参与者完成作品 张振升摄

参与者通过沉浸式观察文物,亲手触摸历史,感受历史的脉搏,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感悟,用巧手制作出一系列精美的“西柏坡文物之声”相册。他们纷纷表示,要热爱保护文物,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力量,让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走进校园,激发活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保护历史文物、传承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做到知史明礼、立德铸魂。

图为参与者正在完成自己的作品 钱丹丹摄

在创作过程中,李同学表示:“西柏坡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当它们看到现代中国对革命精神的重视与发扬时,定会感到欣慰。它们可能会说:‘我们身上的每一处痕迹,都记录着那个时代的艰辛与奋斗。现在的人们不仅铭记历史,更将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图为参与者正在展示自己的作品 钱丹丹摄

若西柏坡的文物得以发声,它们必对当代中国之显著变革表达由衷的震撼。这些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变迁的珍贵物品,曾亲历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起步,逐步走向全国,并最终建立崭新的国家。而今,昔日的偏僻山村已然蜕变成为现代化大都市,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变迁。面对此情此景,它们必将以自豪之情,对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伟大予以肯定。

作为青年学子,此次宣讲活动的圆满落幕,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为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传承、创新、开放与包容的故事。这个故事,正是现代中国的真实写照。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要珍惜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更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向未来,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那些承载着革命记忆的西柏坡文物,则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鞭策与激励。

图为全体参与学生的合影 吴非摄作者:钱丹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钱丹丹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10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