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之纪念卢沟桥事变

发布时间:2024-06-22 13: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睿   阅读 2.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学子风采

延安精神是全民抗战的精神动力

是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强的精神指南

传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宣讲简介

宣讲人:陈奕杭

宣讲时间:2024年6月3日

宣讲地点:松6-402

宣讲主题:《延安精神之纪念卢沟桥事变》

宣讲内容:

宣讲员讲述了1937年七七事变的历史重要性,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以及中国军队在卢沟桥的顽强抵抗。他强调了这一事件作为全民抗战的起点,对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与自强的转折点,以及抗日英雄赵登禹的牺牲精神,以此弘扬延安精神,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民族复兴而努力。

直击现场

宣讲员陈奕杭也带领大家回顾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过程,包括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以及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同时强调了中国军队在卢沟桥的英勇抵抗和牺牲,以此弘扬抗战精神,激励民族自强。

故事小剧场

宣讲人陈奕杭在介绍七七事变的主要内容时,还向观众介绍了小故事。

《气死牛》

1943年春,为了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军队自给自足、减轻人民负担的号召,南 泥湾掀起了一场军队开荒竞赛的热潮。 三五九旅战士郝树才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他过人的体力和毅力,成为了竞赛中的一颗耀眼明星。

竞赛在阳湾山坡拉开帷幕,94名选手每人分得三亩荒地,进行紧张而激烈的角逐。 郝树才以其矫健的身姿和高效的劳作方式,不到中午便率先完成了任务。 然而,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主动请缨,继续开垦新的荒地,最终全天开荒四亩二分三,创下了惊人的纪录 。

郝树才的壮举引起了周围人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人质疑他是否真的能够胜过一头牛。 为了验证这一点,清泉沟附近的农民马长福提出与郝树才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用牛和郝树才比赛开荒 。 尽管郝树才深知自己难以与牛匹敌,但他仍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展现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比赛当天,郝树才和马长福在山脊梁上展开了激烈的对决。 郝树才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体力,迅速开垦出了一片片荒地。 而马长福的牛却在劳累中渐渐失去了力气,最终倒在了地上。 尽管郝树才试图用肩膀扛起牛,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这头牛的生命。 这场比赛的结果让郝树才赢得了“气死牛”的称号,也让他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边区。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对郝树才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亲自为他写下了“气死牛”三个大字。 这份殊荣让郝树才倍感荣幸和自豪,也激励他更加努力地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去。

此后,郝树才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开荒工作中去。 他不仅自己辛勤劳作,还带领身边的战友一起努力,共同为军队的自给自足做出了巨大贡献。 仅1943年一年,他就开荒113.7亩,共打粮食84石,计二万多斤,被评为 边区劳动英雄。

郝树才的故事传遍了整个解放区,成为了人们传颂的佳话。 他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郝树才的“气死牛”精神成为了一种象征和力量,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郝树才个人的赞誉和肯定,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的赞美和传承。

观众互动

Q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牺牲的将领是哪两个?

A

佟麟阁、赵登禹

Q

一份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的通电中写道:“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此通电发出的历史背景是?

A

七七事变

景点分享

宣讲员向观众介绍了杨家岭革命遗址,中共中央1938年至1947年的所在地,重点讲述了毛泽东在此领导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以及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历史意义,同时回顾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党务委员会旧址在党史中的重要角色,展现了杨家岭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生动课堂的价值,让游客重温红色记忆。

合影留念

通过这次宣讲,我们共同回顾了那段历史,从七七事变引发的全民抗战的悲壮,到卢沟桥守军的英勇抵抗;从中共中央号召全民族抗战的紧迫,到29军将士的不屈不挠;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到中华民族走向独立与自强的坚定步伐。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睿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63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