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点赞!我们终将成为你们

发布时间:2024-05-10 15: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综合资讯

“那个老书记一个人投资撑起了一个陈旧的博物馆”“这都是小忙,国家的未来靠你们这些栋梁”几张聊天记录让数人为之动容。这是湘潭大学商学院本科生2021级会计学二班赖昱君发表在小红书上的一篇文章,截至当前,已获1.5万点赞,浏览量达5.5万人次,来自湖南、广西、福建等全国各地的网友在文章下评论“老一辈信仰永不褪色”、“博物馆在哪?想去参观!”……文章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

寻根:信仰如磐

  2022年盛夏,那是赖昱君与范书记第一次见面。8月,她跟随团队前往浏阳市小河乡开展有关乡村振兴与红色文旅实践调研,几经辗转打听到小河乡范日葵书记的联系方式。这位年过六旬的退休老人郑重地将党徽戴在自己胸前,打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范家祖祠大门,带领团队走进这个自掏腰包筹建而成的——湖南浏阳小河乡红军革命历史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外墙的油漆剥落,显露出下面暗淡的砖石和木头纹理,青苔蔓延留下岁月的痕迹,风一吹,便嘎吱作响。“小河乡这么小一个地方,342位烈士,十几二十岁,牺牲了。”范书记能清楚地说出每一位烈士的故事,在这个稍显简陋的木屋里,收藏着小河乡不可计数的烈士遗物,每一处玻璃都被擦得干干净净。

  浏阳市小河乡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重要部分,留下了红一方面军后方总医院旧址、范家祠堂、兵工厂、造币厂等多处土地革命时期红色遗址,从秋收起义到红军长征,小河乡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是为了纪念秋收起义精神,纪念红军精神,就想办这样一个博物馆。”作为红军后代的范书记,对革命先辈有着至高无上的崇敬。上世纪90年代,他挨家挨户上门收集文物,出资自费购买,甚至不惜背上债务,就这样,买下来再捐出去。“如果没有了这些真实见证革命岁月的物品,将来我们拿什么和后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啊!”范书记说,他已经向省内外各类博物馆、党史馆捐赠了上百件红色文物,希望这些文物能够发挥最大的教育意义。

  赖昱君和队员们就这样静静地站在他的身后,听他讲小河乡革命先烈的故事,也听着四周斑驳的木墙传来一声声清晰又动人的回音。

  参观结束,大家提出想与书记合影,书记径直走向入党誓词旁。

  汗水湿透的白T上,党徽格外耀眼。

生长:奋楫笃行

  “在外人看来,这里可能只是一处无人问津的角落,但对范书记来说,这是他一辈子所坚守的信仰。”这是赖昱君那一天记在本子上的一句话。

  2022年9月,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赖昱君成为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筑梦飞翔·爱心支教”活动负责人。彼时,湘潭市梅花学校校长许欢联系上她,希望能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生活。赖昱君一直在思索:孩子们更需要的是什么?于是,她带领团队撰写与修改活动策划案,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摆点召集、面试、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最终与湘潭市梅花学校达成了长期的合作,共同开办了礼仪课、舞蹈课、乒乓球、篮球、益智魔方等兴趣课。

  “孩子们不再每天刷抖音,而是去换装备、抢球台,早早地期待志愿者们的到来。”梅花学校许欢校长对赖昱君团队大加赞赏。“农村地区的教育不均衡问题需要我们这代人不懈努力,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当你们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世界一定会因你们更加美好。”在这封接近2000字的感谢信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许欢校长的嘱托与希冀,更看到青年学子对“信仰”一词的诠释和行动。

  赖昱君自入校以来,便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湘潭大学爱心血库献血、商学院“点亮星灯•关爱星儿”“益路童行•阳光辅导”“蓝信封行动”等十余项志愿服务活动都有她的身影。她与湘潭市家庭经济困难子女、自闭症儿童结成点对点帮扶,建立起长期的联系,辅导孩子们写作业,陪伴他们成长。“小男孩家里是大棚搭起来的,黏土就是地板。”每次一提起和小朋友们的相遇,赖昱君都很想掉眼泪,“因为有人需要,所以我们存在了。”家长们用自家地里种的菜热情招待,邀请她与小朋友一起过生日,也许对他们而言,她已经不是名义上的帮扶关系,是老师,是朋友,也是家人。

  基层实践也是她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福建省“扬帆计划”开始招募时,赖昱君便向家乡政府递交了简历,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安厚镇人民政府巩固脱贫成果实习岗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走访建档立卡户。村支书没有依靠任何资料,带着我们走访了一户又一户建档立卡户。家中几口人,健康情况如何,有多少亩地,每一户的地址他都十分熟悉,每一家的情况他都十分了解。”在她看来,志愿服务与基层实践是双向奔赴的给予和获得,“我在孩子们身上学到了纯粹与热爱,在村支书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把人民放在心上。”

  “在服务中受教,在志愿里成长”。赖昱君已连续三年被评为学院“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三星级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

育果:薪火赓续

  2024年4月,商学院本科生第六党支部召开拟发展党员答辩暨酝酿会议。

  会上,赖昱君并没有按照给定的模板进行汇报,而是讲述了自己与范书记、许欢校长和村支书的故事,分享了从递交入党申请书以来所做的实践活动与真实感受。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很优秀的党员。我希望自己像他们一样,从自己内心的期望与信仰出发,脚踏实地去做一些事情。”

  9-159会议室,支部33名党员台下端坐,静静地聆听着,正如两年前在小河乡博物馆一样。赖昱君一瞬间恍惚又回到了小河乡,在调研结束准备离开的时候,范书记说:“国家的未来,靠你们了。”

  此时此刻,在不同空间、不同个体之间,有一种精神正在被具象、被感受、被相信。

  “从字里行间和她的讲述中,我能够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对党的崇高敬意,和对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的使命感。”对支部党员李沛霖的发言,大家都深有同感,引发热烈讨论。最终,在21位发展对象中,赖昱君被全体党员一致推荐,成为2024年第一批拟发展学生党员之一。

  小红书评论区的话题仍持续升温,答辩会上的掌声真诚而热烈,在前辈们的热血与奉献中,我们更加懂得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我以我手执新笔,我以我心绘前程。”这是赖昱君会上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也是对范书记嘱托的铿锵回应。

  从青年到中年、老年,每一代人都在自己的人生篇章里践行着入党的初心。“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入党誓词的第一句话,是身份的起点,是对党组织的承诺,但同时,也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信仰之花,需要用一言一行去浇灌;信念之志,需要用一举一动去践行。

请相信,未来,红色火种将代代相传。我们,终将成为你们,将这火种愈燃愈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