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子三下乡:走进多彩环江,揭开“肥套”神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4-01-27 17:52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王文露   阅读 2.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1月27日讯(通讯员 王文露 林晓婷 李柱梅)为了响应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 , 传承和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 提升 大学生民族 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院“傩戏魅影团队”于 2024 年 1 月 14 日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探索毛南族“肥套”文化的渊远历史与灵魂,以青年之智弘扬非遗文化。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博物馆。通讯员 王文露 摄

在 参观 毛南族博物馆 之前 ,团队成员 提前对毛南族文化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肥套”是毛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传统活动,通过舞蹈、唱和等反映毛南族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舞蹈热情洒脱,音乐以打击乐为主,寄托了毛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据 博物馆讲解员的 介绍, “肥套”里面的“傩”主要有傩舞、傩歌、傩戏、傩面等。其中舞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傩舞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在每年农历五月,环江都会举行分龙节进行求雨和祭祀,在分龙节上就会展现出各种各样的傩舞,充分体现“傩文化”的神韵。在 讲解员生动地讲述中 ,团队成员进一步接触到傩面具背后的传说故事, 它们 寄予着毛南族人民的美好愿景,也包含了毛南族人民感恩守信的优秀品格。

图为博物馆展示的傩面具。通讯员 王文露 摄

随后,团队成员向博物馆工作人员提出了几个关于“肥套”文化传承的问题,并从中了解到整套“肥套”仪式十分复杂,在如今举行时常常会被简化流程,且不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而导致传承困难的情况,如今整个毛南族聚居地负责“肥套”活动的祭司团队屈指可数,能够完成整套还愿舞的祭司十分稀有,会制作所有面具的工匠也相当罕见,目前的肥套传承仍限于师徒或父子之间的言传身教,肥套仪式也在现代化的步伐中逐渐改变着自身的内容元素。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讯员 王文露 摄

通过这次参观,团队成员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收获了对毛南族“肥套”的深刻感悟,充分意识到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而这些历史和文化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傩戏魅影团队”的实地调研落下帷幕,但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的理性思考从未停歇。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更加努力学习,躬行文化传承之道,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与博物馆讲解员的合照。通讯员 王文露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文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