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图木舒克8月9日讯(通讯员李珍明 程天一)2023年是建党102周年,塔里木大学学生利用暑期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农师市,重走老军垦屯垦戍边路,倾听老兵讲述革命故事,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党史,用实际行动追寻革命岁月、传承红色精神,抒写新时代胡杨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献礼建党102周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掘兵团广大离休干部蕴藏的丰富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老兵精神,为更好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服务新疆工作总目标凝聚正能量。7月18日,塔里木大学“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时代使命”宣传调研团一行前往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夕阳红小区,走访了尹益德、周炳付两位退伍老兵,聆听他们的英雄事迹。
上午,团队成员进到尹益德老人的住所,尹益德老人热情的跟我们打招呼。在与老人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尹益德老人的事迹:95岁的尹益德,河南宝丰县人,194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服役于河南省军区16团当一名步兵,主要任务是剿匪;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7月跟随第23兵团第二批入朝作战,参加过剿匪战争、抗美援朝。先后荣获解放战争纪念章2枚、伏牛山剿匪战役纪念章2枚、抗美援朝奖章2枚。1967年12月底退伍,被分配到伊犁值班连,直到农三师成立被调到52团加工厂上班,1985年年底离休到现在。
聆听老人抗美援朝一线故事。英雄的抗美援朝前辈步行3天边境进朝、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坑里前行、隐蔽指引物资投放、侦查敌机、一日迎战三四次空袭、地面炮火连天枪林弹雨等场景。
离别前,老人提出寄语:“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群体,希望你们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团队成员李珍明也表示:“趁着自己还年轻,想在有限的时间去体验无限有意义的事。”同时也向爷爷表明了自己留疆的意念,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会将胡杨精神、兵团精神融入自我发展中,为新疆固边服务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下午,团队成员来到周炳付老人家中,聆听老人年轻时候的奋斗故事。在访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周炳付老人1976年参军入伍,退伍后,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同甘苦、共奋斗。在荒凉的边疆,为了国家的安宁和边疆的稳定,默默奉献着,他们是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他们坚韧和顽强的意志,书写了一份份可歌可泣的传奇。他们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忠诚和奉献。
在聊到军旅生活时,令老人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山区打仗,在教导员的命令下,抓捕逃入山区的敌人,不管大山多么陡峭,多么多大洞,即使营地被炸,我们也要完成命令。
“国家一寸山河都不能丢,我们不想打仗,但也不怕打仗。”这位战士尽管已经苍老,但是依旧眼光坚毅,最后老人说到:我们虽不愿战争降临,但我们愿意为了和平而奋斗;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我们都要时刻保持警醒,舍弃畏惧,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而努力。让我们怀着无比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向老兵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是青年的榜样,是我们的英雄。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勉励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为了祖国和人民勇往直前。
红色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主导思想,在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消退。它唤起了华夏儿女们体内固有的红色基因,同时激励着华夏子孙们接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永不停息地努力奋斗。对中国来讲,年轻人也好,年老人也好,都是一面镜子,应该好好地照一照,他们的精神,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能够应用,让退役军人的革命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让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的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和可持续。
历史见证壮阔的行进,时间镌刻坚实的步伐。艰难的岁月,泛黄的纸张,鲜红的印章,整齐的字体,将前辈们的青春故事展现的淋漓尽致,时刻鼓舞着新时代的青年们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的践行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珍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