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黄丹霞)乡村广阔天地,青年大有作为。近日,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赴广东河源“探求乡村振兴”实践团一行16人前往河源市东源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县内机构,园区企业和当地居民,实践团深度调研了东源县从文化旅游、企业创新两方面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若干实例。
“四色”资源交响推动研学旅行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随着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乡村农业景观资源、乡村农业生产条件、乡村文化资源价值均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另外,在消费升级趋势下,人们的出游频次增加,扩展了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推动农文旅融合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实践团追随红色足迹,首先来到了义合镇下屯村——阮啸仙先生的故乡。通过参观阮啸仙纪念馆及阮啸仙故居,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了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了解到了中国审计工作的发展进程。随后,实践团成员以采访的方式,向附近的商贩调研近些年来村内的发展变化。随着乡村旅游资源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旅客在暑期和春节期间来到景区参观与游玩。大多数留守村民通过村委修建的“创业小屋”贩卖水饮、特产等,补贴家用。此外,村内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寻觅仙坑古色建筑,感受浓厚客色风情,实践团第二站来到了康禾镇仙坑村。实践团通过与当地村支书访谈了解到,仙坑村原来地处偏僻,集体经济薄弱,是曾经的省定相对贫困村。2019年9月,仙坑村被评为“广东十大美丽乡村”。当地村委利用当地特色发展古村旅游以及生态茶园开发。近些年来,在村集体的带领下,仙坑村开发“古村旅游+研学”新模式,带动留守村民参与到研学过程中多个环节,传承客家文化,携手共同致富,有效防止相对贫困户返贫。未来,在当地村委引领下,仙坑村计划推动当地特色-康禾茶与研学高效结合,加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和无限活力。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采访了参与研学的学生;他们都十分喜欢仙坑村安排的研学活动,争先恐后地与实践团分享了他们的所见所想。
万绿之都,活力东源,万绿湖是东源的城市名片。万绿湖景点占据东源县旅游业半壁江山,已发展为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实践团在万绿湖镜花缘景区内,随处可见摆渡车、游船,智能服务等设施一应俱全且夺目的风景和特色客家文化山歌表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前来观赏。
“万绿之乡藏古韵,茶叶之乡蕴新机”。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功能的扩展,东源县“红色、绿色、古色、特色”四色资源优势显现。当前,东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存在公共基础设施不够“硬”,服务水平软件不够“软”,精品品牌意识不够“精”,乡土文化特色不够“特”等问题。希望东源能将本土文化深度融入旅游开发,实现以文铸旅,以旅彰文。
“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齐头并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了解东源县产学研协同创新及企业人才引进现状,实践团前往了东源县仙塘镇蝴蝶岭工业园区,参观了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东源县人才驿站,并调研了四家设置在园区内的河源本土龙头企业,分别是广东齐达科技有限公司、铭镭激光智能装备(河源)有限公司、广东乐维机械有限公司、华比亚(河源)婴儿用品有限公司。
学校与东源联合共建县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东源广工大现代产业协同创新研究院。采取引进和孵化相结合的方式,研究院已解决东源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同时,工业园园区内设立县级人才驿站,以支持园区企业引进并留住高端人才,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东源产学研合作及产业转型升级。
当地制定了一揽子惠企政策和人才政策以激发企业活力。但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也了解到,大多数河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还是很大。企业需要更多素质高、专业技能齐全的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发展。此外,由于河源当地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大多数产业在河源当地仅负责组装或加工工作,对企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着眼于人才供需现状,多家企业给出了自己的答卷:乐维不以学历论英雄,招纳潜力人才,进入企业二次“学习”;铭雷主动解决员工学历提升需求,通过与当地高校签订协议进行联合培养,孵化愿意留在河源工作的高精尖人才;齐达旨在了解年轻人意愿,提高自身福利吸纳更多人才,实现与年轻人双向奔赴,丰富团队年轻力量。
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实践团以全新视角,结合学科知识,在暑期社会实践这个大学第二课堂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与当地企业、群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收获颇丰。广大农村大有可为,团队成员们对实现乡村振兴策略充满信心,并在此次实践后逐渐萌发了返乡就业助力家乡发展的想法。作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力量,作为未来接班人,团队成员们立志于为国家发展大计,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丹霞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