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学子三下乡:寻高淳民俗前世缘,续民间艺术今生情

发布时间:2023-08-20 13:01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 章志   阅读 75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赴高淳及广德民俗文化本科生实践调研团队为进行地方民风民俗调研于2023年7月31日赴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开展为期3天的实地调查。

 

莲湘四野起清音,锣鼓十方传归信

抵达高淳区的第二天,民俗调查团队便前往了高淳调研的第一站——花山村。在花山村村委会,队员们采访了打莲湘和十方锣鼓的表演者路招娣老师,路老师十分热情地为队员们介绍起了打莲湘和十方锣鼓的前世今生。

路老师说,莲湘一般由四到六人为一队,手持由三尺左右、拇指粗细的、上面串着铜钱的竹竿制成的莲湘,敲击头、肩、臂、背、脚等部位发出声响。打莲湘一般有固定的唱词与曲调,也可以现场编唱。此外还有固定的步伐与走位,轻盈欢快,快慢有度。

当聊到本地打莲湘,路招娣老师说,本地的打莲湘是由一位外地嫁到本地的老师在十几年前教给他们的,具体起源地不了解。本地的打莲湘以前还是有男子莲湘队的,而如今就只剩女子莲湘队了,这也是目前打莲湘传承所面对的困境,年轻人没时间或者兴趣不高。

随后,队员们给路老师看了四川民间曲艺肉莲花的视频,路老师也认为肉莲花和打莲湘有异曲同工之妙,肉莲花是用手掌拍击身体部位发出声响,而打莲湘则是用串着铜钱的竹竿。队员们和路老师就此种相似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讨论,按路老师的话来讲就是一个字“穷”。因为最开始打莲湘和肉莲花都是由民间流浪乞儿创造出来用于乞讨表演,并没有什么精致的道具,只有一双手掌和四处可见的竹竿,因此也就衍生出最质朴简易的表演打莲湘与肉莲花。

介绍完打莲湘,路老师又和队员们谈起了十方锣鼓。十方锣鼓是花山村本地的传统民俗,起源很早。在谈到十方锣鼓如何产生时,她猜测,很早以前村民们的生活较为艰苦,如果有大事发生通过敲锣打鼓才能告知大家,由此便逐渐演变为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的表演工具有腰鼓、锣鼓以及唢呐等,一般都五个人一起,站在一处各打各的,相互配合进行表演。另外现在表演时大家会更换统一着装,以显得更加正式。路老师还介绍说他们这里现在女子锣鼓队有10人,男子锣鼓队有5人,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人在表演。在政府的支持下,后续也会去挑选年轻人来学习,以保证十番锣鼓的传承,在她看来,以前表演十番锣鼓基本上是为了婚丧嫁娶,现在多是为了娱乐。

 

                             莲湘实物                               

 

 

 

五猖迎神保平安,马灯赛会护家邦

最后,调研团队寻找到了跳五猖和大马灯的传承人,并分别对他们进行了采访。

据跳五猖的传承人路财华先生说,“跳五猖”起源于西周,原为古代宫廷傩舞,专为傩祭时驱鬼除疫所用,后演变为民间舞蹈。传说“跳五猖”由祭祀“五天帝”而来,“五帝”为五方“天帝”,即东方苍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旨在降妖除魔,保护五方平安。

武五猖是高淳跳五猖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其表演者要带猖神面具,着神袍,扮五方猖神。在路爷爷的带领下,我们有幸亲眼看见表演所需的实物。“五猖”的面具和身穿铠甲颜色分青、红、白、黑、黄五色;道具主要有刀、叉、剑、锤等,有明显的“文”“武”之别;伴之以锣鼓、唢呐、长喇叭等乐器渲染。舞蹈动作粗犷而奔放,不少舞蹈动作来自武术套路,这些动作起源于古战场而演变的一种传统文化,因此村民们称这里的五猖是武五猖。

 

                                                                      武五猖实物

大马灯的传承人汤春生先生介绍道,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当时汤家的祖先从北方迁到南京溧阳,再从溧阳迁到了东坝镇,从而带来了大马灯。东坝大马灯用竹子制成“马架”,外表用绒布制成“马皮”,并饰以马鞍、缰绳、铜铃等,形神兼备。大马灯一般由七匹“马”组成,表演时模仿真马动作奔跃,扮演刘备,关羽,张飞等三国人物的小演员飞身跃马出征,在鼓点的指挥下,配以民间器乐,马队交替布阵,最后按“天下太平”四字笔画走阵收场。为了让队员们更多了解,汤先生还给他们观看了几个他收藏的表演视频,整个场面可谓是非常壮观,让人为之惊叹。

随后,在谈到传承情况时,汤先生表示既期待又有担心,但好在政府非常重视大马灯的传承,在表演时都会特别录像,还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传承人生活补助,并且安排大马灯进入校园表演,让更多孩子了解并喜欢上大马灯。除此之外,他们还多去到外地进行表演,例如河南、广东、东北、杭州、安徽等地。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在南京大马路上进行表演,热闹非凡。

 

队员们采访路财华老师 

至此,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民俗调研团队的暑期实践之旅圆满结束,此次实践之旅,展现了以广德、高淳为代表的苏浙皖毗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即源于民间、服务民间、融入民间,最终还是在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世代相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臧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