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展开深入合作,于7月18日至19日线上开展“文化安全主题”、“手语专题”以及“红色文创设计”三个版块的内容。旨在通过本次宣讲,提升学员的安全意识与人文关怀,让学员在课程中明确自我定位,在时代洪流中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为承接先前的“黄埔标签”“云参观”与“红色文创”等线上课程,红色实践队于7月18日至19日继续进行线上宣讲,在原有课程与合作关系基础上,与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蹊队开展合作,力求为学员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内容。
一、文化传精神,安全需先行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蹊队队员宋婉仪从“文化”与“安全”两方面入手,以大家熟知的“个人安全”为切入点,帮助学员们解构文化安全的含义。再通过都德《最后一课》与苏联冷战解体的例子来阐明文化安全的重要性,让学员们深刻地理解到了文化安全的分量与价值。
安全无小事,文化安全更是如此。在众多哲人的目光中,文化永远是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血脉而存在,只要文化还被保存着,那么民族就是有希望的。以古鉴今,没有文化根系的民族是可悲的,终究会被历史吹作一盘散沙,消散于时间的长河中,难觅文字的踪迹;以今观古,所谓文化的传承方才是民族的传承,悠久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华夏大陆源远流长、从未断绝,正是这股穿越千年的文化力量,才支撑我们走过屈辱的近代岁月。
在国际格局瞬息万变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加剧。早在清代,龚自珍便写到“欲要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在“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等词语充斥其耳的环境下,守护好我们的文化,捍卫住我们的信仰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如今社会中的中流砥柱,或是建设未来的下一代,都应当努力学习文化安全知识,培养自身分辨是非能力,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提升文化自信、丰富方式方法,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积极交流,以自我引领民族文化觉醒。
二、言语传信,手语传心
手语是一门用双手传递信息的语言,小陈老师带着大家从手语的发展历程入手,通过生动的讲解与视频的配合,为大家呈现出语气在手语中的表现以及手语语序与汉语语序的不同。手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同汉语、英语一样有着自己的语法、句子结构与表达方法,它与汉语惯常的表达习惯有所出入,但它的出现是为了方便特殊人群交流,因此并不难掌握。
为了进一步让同学们感受手语在生活中的妙用,小陈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在奥运会、两会期间以及社会工作中出现的手语。
手语有什么作用呢?除却提升手指灵活度、掌握一项新技能之外,手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与聋哑人交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特殊人群的数量相当多,他们没有办法像常人一样与外界交流,终日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长此以往会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在与特殊人群的相处中,我们既不能漠视他们的感受,也不能给予他们过多的关注,这样会极易影响他们的自尊心——手语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手语与特殊人群进行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同样丰富的内心世界,能够理解他们心中的想法,这为我们自己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小陈老师与小莫老师用两段视频做结,为学员们讲解了两段简单的手语表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手语也是如此,在这过程中会有困难与挫折,但这背后是心与心的靠近,是为了告诉他们那句“我能听见你说话,就像竹林在跟风说悄悄话”,是为了让我们的努力,成为那一缕缕传进他们耳中的声音。
三、红色精神代代传,文创设计我先行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红色实践队队员张晓君承接7月16日的红色文创课程,继续为学员们讲解设计文创中的要点与注意事项。期待大家随后制作出来的作品!
红色精神永远是推动我们不断攻坚克难、破浪前进的力量源泉,在百余年的不懈奋斗中,它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学习发扬红色精神,并不只是要囿于历史事件与人物,而是要结合时代特色来赓续发展。“文创”作为当今的一个时代产物,已经与无数文化名词产生良好化学反应。本次将红色与文创结合,是一次历史与未来结合的勇敢尝试,这将让红色精神的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发展生命力进一步旺盛,给红色精神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全新的土壤与动力。
对于红色精神来说,在人民群众的浪潮中汲取能量,在时代更迭的潮流中获得活力,这将为其自身的蓬勃发展打开全新的局面。
撰稿人:赵晓阳
初审:红色实践队队长层
复审:郑琰
终审:李海云
供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委员会
时间:2023年7月19 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晓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