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学子三下乡:探寻党建特色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7-12 21: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陈彪 黄云鹏   阅读 966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近日,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党建促振兴”乡村调查团在学院教师陈彪博士的带领下赴达州市大竹县团坝镇、东部经开区麻柳镇等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切实引导广大青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解民生、治学问。

在大竹县团坝镇,调研团队去实地看产业、进农户问村民,先后到白茶种植基地、农华村、白茶村等地进行现场考察。通过走访,团队了解到,近年来,团坝镇充分利用高山气温适宜、空气湿度高、环境污染少的优势条件,从浙江省安吉县引进白茶这一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引领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竹县团坝镇白茶基地进行调研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竹县团坝镇农华村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

目前,团坝镇白茶产业种植已达1.8万亩,年产干茶15万斤,产值近3亿元,成为大竹县的“五张名片”之一(五张名片:竹、苎麻、糯稻、香椿、白茶)。并且,团坝镇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专门成立了白茶产业党委,并以此形成了“产业党委+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2021年,全镇实现农民增收396.7万元,务工收入314.6万元,带动了840余户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10万元,真正实现了总书记所讲的“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此外,团坝镇正奋力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在大竹县团坝镇进行合影

在东部经开区麻柳镇,调研团队进入基地、走访群众,得知当地建成高标准农田5万亩,形成了辣椒、西瓜、青花椒、青脆李、肉牛等种养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的多点开花,并成功创建达州市级农业现代示范园区。同时,该镇严守“耕地红线”,向有限的耕地要效益,以粮油园区为抓手,形成了“稻油、稻豆、稻麦、稻药”等“稻+”农业综合发展模式。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110家,通过种植大户,充分利用无人机播种、机械化收割等,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土地一年两种,创造了5天换种的“麻柳速度”,实现了麻柳农业的“工业化”。

图为团队成员在麻柳镇粮油产业园区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

图为团队成员在麻柳镇粮油产业园区辣椒种植基地进行考察

经过五天的调研,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农村的真实情况,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学们一致用“乡村振兴多面开花”来形容自己调研的所见所闻。而“多面开花”背后的根本动力正是“党建引领各具特色”。

归纳起来,即指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主要起了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组织起来”,即乡村基层党组织着眼于打造便民服务、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三个中心”,以好阵地来凝聚各方力量,协调各方关系,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其次是“文明起来”,此处的“文明”指向农业现代化,是指要通过运用高科技助力粮食生产,进一步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收入。最后是“共享起来”。针对当前农业生产资源相对分散、生产需求或者分配不均的情况,采用共享的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

图为团队成员在麻柳镇进行合影

学思践悟二十大,砥砺奋进新征程。四川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党建促振兴”乡村调查团将继续关注乡村振兴,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去。引导青年大学生下基层、进农村,在基层锻炼,在基层成长,在基层磨砺品格,在基层奋斗成才,真正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云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