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2年,国家层面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旨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振兴发展。为此,2023年7月6-9日,新乡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开展“赓续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刘逢璐、王凡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赶赴中国传统村落——辉县市薄壁镇平甸村,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实践团队在平甸村口合照)
实践团队向村干部了解平甸村近几年的发展状况。近几年来,平甸村积极推动农村党建、红色文化深度融合,投资300多万元修复旧址,让红色遗址焕然一新;投资近千万元扩建薄平线,让平甸村的群众出行更加便利;申请“一事一议”政策资金、村村通道路项目资金等100余万元,用于修缮村内道路和生产桥,畅通道路、美化环境、惠及民生。除此之外,平甸村积极谋划,带动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山区民宿、服务租赁、特色手工等业态。平甸村也注重发展特色产业,积极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合作,培育金丝皇菊和怀菊20亩;通过招商引资,让河南三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平甸村,流转土地130余亩种植巴旦木;还聘请专业带货团队,推介山楂、菊花、连翘、巴旦木等特色农产品,为平甸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能。
(实践团成员与村干部交谈)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通过定点拍摄、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实践团队重点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古建筑利用、人居环境、社会民生等方面展开深入调查。村内传统民居建筑以灰色坡屋顶居多,主体结构土质为主,还有石块砌成的住宅,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位置。村内路面多以水泥或石头铺装,仍保存着历经千百年磨砺的白径古道。紧贴着白陉古道,有一栋3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砖木结构,门头上有“照兴义号”票号名字,也是抗战时期陈赓的“临时指挥部”,侧后方便是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和玉皇庙。与指挥部旧址有一路之隔的平甸供销社,仍然保留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砖瓦结构建筑风格,外墙面上的标语“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 保障供给”等,串起了人们对供销社过往的回忆。
(原白径古道与传统民居)
(陈赓将军指挥部旧址) (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 (平甸供销社)
在对村民和游客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到大部分受访村民对古村落保护工作参与意愿高,对古村落的居住环境总体比较满意,但也表示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希望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也要利用古村落资源,多注重发展,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受访游客大多数则表示之前并不知道这个古村落,自己在驾车途中被古建筑吸引才停留下来参观,他们觉得平甸村古村落旅游产业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以后再旅游设施建设及文化宣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实践团队参访村民和游客)
此次实地调研活动的开展,队员们不仅使感受了平甸传统古村落的魅力,了解到古村落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发现了平甸村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希望在接下来能够利用自己所学专业为古村落振兴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