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年力量,6月30日,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记者团“融媒+赋能皖美非遗文化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黄山市歙县行知学校展开采访调研,体验非遗进课堂的魅力。
安徽省行知学校一直坚持特色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依托当地的非遗资源,学校开设专门的徽雕艺术专业,成立了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非遗进课堂是传统非遗文化厚植人才沃土,传承后继有人的必要前提,为实现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性发展的提供了基本保障。非遗进课堂,让一群青年人来专业学习这些非遗技艺,是非遗打开年轻化,时代化大门的钥匙,也是全社会的深切期盼。
青年齐嗅翰墨香
团队成员采访了徽墨传承人、行知学校徽墨教授汪在清。“这个属于青年人的时代,非遗技艺与文化必须要依靠青年力量来传承与创新,这是非遗传承的答案与钥匙,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这是汪在清来行知学校任教前就有的体会,于是他写下了第一份将非遗引入学校课堂的报告,也是他撒下了行知学校第一个青年传承的火种。从办学至今,行知学校招收的大多都是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许行知学校对于家长而言是管理孩子的一个寄所,但是汪子清把这些孩子当作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希望,除了以老师的身份用心教授他们技艺,还如同家人般照顾他们的生活。有些学生家里条件不好,他会自掏腰包给这些学生添置衣物,了解学生没吃饭,他会买好饭菜带给他们,也会给一些学习认真或家里经济困难的学按市场价支付工资。
徽墨传承淡淡香,“作为老师,我希望能起到抛转引玉的作用,,鼓励学生们自己钻研和尝试。我们现在已经在一些墨的外形和气味上尝试了创新,在外形上做的小巧精致,造型奇特,花纹好看,其中一些加入了与墨香融合的香料,主要用于首饰、外形或气味独特的装饰品,中高端的墨用于书写和绘画,在墨本身的质量和品质上下功夫。”因为徽墨的制作本身很单调,枯燥重复,所以汪在清希望能够有更多能吃苦,有耐力的人投入到这项非遗传承的事业中来,徽墨的传承需要这些青年人。
图为实践队在采访徽墨传承人汪在清。安徽师范大学杜洋提供
去浮留静传承竹雕技艺
竹雕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瑰宝,徽州竹雕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也是 “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与竹为邻,“静”是它最鲜明的特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竹雕无疑是一股清流。徽州竹雕艺人以刀代笔,将书法、绘画、诗文、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于竹雕之中,赋予竹材崭新的生命。他们运用线刻、浮雕、透雕、圆雕等精湛的雕刻工艺,在徽州毛竹上刻画名家书画、山水风景、神话故事等,作品造型质朴自然,人物表情传神。
实践团队采访了安徽省非遗传承人,同样也是行知学校竹雕工艺的教授——汪加林先生。“传承竹雕手艺,需要青年人注入青春力量,敢拼敢创新善创新,是这门优秀手艺传承下去的关键。”他强调竹雕学习并非是与生俱来,善于观察生活至关重要,希望青年人能够去浮躁,在心和身上都能“静”下来,以探究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竹雕的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他鼓励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创意,将个人的风格融入到自己的竹雕作品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实传承竹雕工艺不仅传递的是这门技艺,更多的是传递一种精益求精、匠心独运的精神和文化。青年一代要运用创新思维,不断地在雕刻过程中注入新元素,让竹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希望有更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留下来为竹雕的传承与创新不断地注入力量。
图为实践队采访竹雕传承人汪加林。安徽师范大学陈颖柔提供
以心传木雕之魂
徽州木雕是传统民间雕刻艺术之一,与具有徽派风格的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木并称徽州三雕。黄山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侠芳在在木雕艺术领域实干三十多年,用古朴的技艺,一刀一凿守护传承着这一徽州非遗文化。
实践团队对吴侠芳进行了深度交流采访。吴侠芳本着对木雕的浓厚兴趣,找老师傅求学,但仅跟着学习了半年的时间,因师傅离世被迫中断学习。后来他也做过很多其他工作,但是一直觉得那些工作不是他真正热爱和擅长的,所以他决定自己钻研木雕,自学这项技艺。从修复木雕开始一直坚持到2016年底,多年里他带了十位徒弟,2016年年底迎来了机遇,木雕作品市场开阔起来,他开始自己做木雕作品。五年来先后被授予安徽省技术能手”、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匠”、“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安徽省省级带徒名师”等荣誉称号。但是吴师傅发现在他的生活圈当中,对木雕技艺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即便有少数喜欢木雕的年轻人也像他年轻时那样找不到合适的师傅。吴侠芳意识到教育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要性,能够让真正对木雕感兴趣的年轻人通过学校来学习这门技艺。
吴侠芳在教授木雕技艺的同时,也很重视学生的文化底蕴,他认为想做好木雕,文化底蕴至关重要,因为行知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差,所以吴师傅在教他们技艺的同时,也让他们学习中华字典,“只要能把这本字典给学透,那么其他的这些关于木雕的历史文化都能融会贯通了。”文化的传承既需要人,也需要神,青年一代要学非遗手艺人必备的匠心精神,以工匠精神结合创新思维,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历久弥新。
图为实践队采访木雕传承人吴侠芳。安徽师范大学陈颖柔提供
沉砚雕神,新砚雕技
胡国宝是行知学校砚雕的教授,同时也是2007年行知学校砚雕专业的学生,他于2007年进入行知学校,开始学习砚雕这门手艺。在行知学校学习了一年后,因学习优秀于2008年被推荐给方建成师傅并拜他为师,此后便一直跟着方大师学习,七年后回到行知学校出师任教。
在他任教的几年里,主要教授学生描绘、设计和凿砚等基本功。因为砚雕对于绘画的要求很高,所以他们设计了专门的教材配合着实训一起教学。在采访的过程中,胡国宝也简单的教了团队成员如何快速上手,成员们也上手体验了砚雕凿坯雕刻的过程。他介绍到砚雕现在在创新方面的发展主要是“形”上的突破,目前做出来的竹编的样式,是在形上的突破性变化,需要青年人在新时代运用创新思维,在砚雕的形、技等各方面做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要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需深度挖掘其丰富内涵,用现代科技展现历史文化遗产多方面的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年人就需要担起这份重任。
图为实践队采访砚雕传承人胡国宝。安徽师范大学杜洋提供
通过走访黄山市歙县行知学校,实践团队充分探究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种保护是传承中、发展中、创新中的保护,是和时代融合的保护,保持非遗的生命力,让古老非遗不再神秘,需要青年一代的力量,使非遗真正的成为活态遗产。非遗进校园是非遗走向年轻化、大众化的必要举措,是非遗“活”起来的必要途径,非遗进课堂,厚植人才沃土,掌握创新之钥,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工艺和应用场景结合,释放非遗文化蕴含的强大民族力量。
本作品由安徽高校协同创新项目(编号GXXT-2022-093)支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玥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