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洱小清志愿团护“洱”记——走街串巷做宣传,播撒志愿护洱火种

发布时间:2025-10-21 15:16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龙法、刘瑞甫   阅读 21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10月18日,洱小清志愿团在洱海畔双廊镇、文笔村、金梭岛开展 “采访宣传 + 清源实践” 双线行动,以实际举措传递生态守护理念,为洱海保护注入青春力量。

座谈凝聚护洱共识

当日上午,团队与双廊镇镇党委员、组织委员、团委书记王永昭座谈。王书记强调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 “两山” 理念对双廊的指引意义,详解洱海近十年保护成效:硬件上推进化粪池、污水管网建设,建成标准化污水处理厂实现生活污水 “全收集、全处理”;管控上执行 “三区管制”,完成 59 户生态搬迁并建立 “镇村定期巡河” 机制;理念传播上借 “三清节” 民俗深化环保意识。同时,双廊以洱海保护为基础,通过 “截污治污、修复水生态、建全民参与格局” 筑牢生态本底,以 “文旅带农业、农业促民生” 实现双赢,2024 年接待游客 726.32 万人次、旅游收入 57.96 亿元,形成 “共建共享、全民共治” 格局。

▲图为洱小清成员与双廊镇镇党委员、组织委员、团委书记王永昭进行座谈

多地联动清滩护海

下午时分,洱小清志愿团启动行动,成员统一携带垃圾钳、垃圾袋,沿双廊古镇洱海河道开展 “净滩护河” 专项行动,弯腰捡拾游客遗留的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烟头等生活垃圾,确保沿岸无明显散落垃圾。成员表示,此举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洱海保护需 “时时用心、处处发力”。

▲图为洱小清成员在双廊镇沿河道捡拾垃圾

双廊河道清理完毕后,团队转场至文笔村与金梭岛。在文笔村沿海公路,成员分工明确,部分人拾捡路面、绿化带烟头与塑料瓶,部分人清理草丛深处杂物,并现场分类收纳垃圾,使公路恢复整洁,与洱海生态景观协调。后前往金梭岛,队员延续协作模式,捡拾海岸垃圾的同时,向居民、商户及游客讲解洱海生态保护重要性,普及垃圾分类投放知识。此次行动中,仅文笔村、金梭岛便清理垃圾6袋,既改善沿岸环境,也提升群众与游客环保意识,扩大洱海保护覆盖面与影响力。

▲图为洱小清成员在文笔村捡拾垃圾

宣传走访扎根理念

清源结束后,洱小清团队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行动核心,构建起一条“宣传+走访”双线并行的完整实践链。团队成员兵分两路,每队6人,分别组建了宣传小队与居民走访队,深入一线展开行动。

▲图为洱小清成员与王先生他们一起录制公益视频

宣传小队穿梭于双廊古镇的核心街巷、网红打卡点与洱海才村码头,以一系列“互动式宣传”生动传递环保理念。队员手持洱海知识卡片与文创礼品,通过签名承诺、录制公益视频、高呼 “保护洱海” 等形式,向游客讲述护洱志愿故事。浙江王先生参与后感慨,此前不知洱海美背后的付出,承诺今后旅游会带垃圾袋并提醒他人护环;青海游客用藏语洪亮喊出 “保护洱海,人人有责”;美国友人被活动吸引,与队员一同用中文说 “保护洱海”,还在承诺卡片上签名。

▲图为洱小清成员与美国友人一起录制公益视频

居民走访队沿双廊古镇青石板路,深入临海村落开展 “敲门式” 走访。队员带笔记本与村民围坐庭院话家常,倾听洱海记忆与变迁:杨大哥回忆,小时候洱海水清见鱼,后污染变浑,近年政府治污后水复清、游客增多,日子变好;李叔叔从 2015 年讲起,详述政府通过截污治污、修复水生态、建全民参与机制治理洱海,实现 “文旅带农业、农业促民生” 良性循环,让队员感受到护洱工作的 “民生温度”。走访中,团队还向村民普及家庭污水规范排放、垃圾分类知识,推动保护理念在基层扎根。

▲图为洱小清成员与杨大哥进行交流

▲图为洱小清成员对李叔叔进行采访

洱小清志愿团一日护洱行,是“学、宣、践”融合的生动实践。从座谈悟“两山”理念,到清源净海岸,再到走访传新风,每一步都浸透着青春担当。他们以行动清理垃圾,用交流凝聚共识,让护洱理念跨越地域、语言,扎根人心。这不仅是一次志愿活动,更是生态保护的接力传递——以青春之力激活全民共治热情,为洱海碧波长流注入不竭动力,共绘“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洱海新图景。

撰文:余语纯、陈鑫涛、陆玉花、代龙姗

图片:李俊龙、上官子行、曹婷

审核:刘瑞甫、李龙法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李龙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