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寻根兴文实践队于小洲村开展百千万工程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5 22: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宇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5日讯(通讯员 吴宇)近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寻根兴文” 实践队积极响应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战略号召,专程奔赴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小洲村,开展为期一段时间的 “百千万工程” 突击行动。作为岭南水乡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小洲村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实践队践行 “传统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核心主题的重要实践阵地,队员们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古村的街巷与地标间,探寻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队开展实践活动前的合影

实践期间,队员们以实地探访、深度交流的方式,走进小洲村的文化地标,逐一挖掘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价值。在简氏宗祠,队员们围绕建筑格局与风貌展开细致考察,指尖拂过青砖黛瓦,目光聚焦梁枋上精美的花鸟、人物雕刻,从传统建筑的工艺细节中感受岭南工匠的匠心巧思。同时,队员们与负责宗祠管理的村民深入交谈,了解简氏宗祠在家族祭祀、家风传承中的传统习俗,深刻认识到这座建筑不仅是家族血脉延续的象征,更承载着 “孝亲敬长、团结宗族” 的精神内核,是岭南地区 “家国同构” 文化基因的鲜活体现。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时的场景

离开简氏宗祠,实践队来到小洲村人民礼堂,探寻这座建筑的 “双重价值”。通过查阅村史资料、与当地老村民对话,队员们了解到,人民礼堂曾是小洲村乡村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当年村内手工业、加工业的重要会议与生产调度多在此开展,墙壁上隐约可见的历史标语,仍留存着那个时代的发展印记。如今,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推进,人民礼堂完成了功能转型,成为 “红雁学堂” 与文化展示阵地,定期开展红色文化宣讲、传统文化展览、乡村技能培训等活动,从记录工业发展的 “历史档案”,转变为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 “新载体”,这种转变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文化阵地在时代发展中的灵活适配与重要意义。

▲图为小洲人民礼堂

随后,实践队前往登瀛码头,追溯小洲村作为水乡的交通与商贸记忆。站在码头旧址,队员们结合地方史料与村民的讲述,想象当年船只往来穿梭、货物集散交易的热闹场景 —— 这里曾是小洲村连接外界的重要枢纽,大米、丝绸、岭南特色农产品通过水运在此中转,滋养了村落的商贸繁荣。队员们沿着码头周边的水系漫步,观察如今水乡生态保护与景观营造的现状,进一步理解了 “依水而兴” 的地理环境对小洲村文化形成、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图为实践队员们一同前往登瀛码头

此次暑期实践,对队员们而言是一场 “沉浸式” 的文化洗礼与能力历练。通过亲身体验岭南传统文化的魅力,队员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显著增强,实践过程中,他们还精心拍摄、剪辑,形成了以视频为核心的影像记录成果,这些素材生动呈现了小洲村的古村风貌、传统习俗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变化,为后续宣传推广小洲村历史文化、展现乡村振兴新风貌提供了鲜活且富有感染力的内容支撑。与此同时,在开展调查研究、协调团队分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时,队员们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调查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能力均得到有效提升,为未来参与社会服务积累了宝贵经验。

▲图为实践队开展总结会议

展望未来,“寻根兴文” 实践队表示,将持续关注身边的历史文化印记,不局限于小洲村这一实践基地,继续挖掘更多地方文化资源。团队将积极推动本次实践成果的转化,一方面把实践中的所学所感转化为推动自身成长的动力,不断提升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将实践中形成的影像素材、调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宣传、乡村振兴相关实践活动,以青年学子的担当与实干,为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 | 吴宇

撰文 | 吴宇

图片 | 吴宇

审核 | 池琼琼  彭海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吴宇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4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