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润边疆路,技铸报国梦——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郑娜 谭佳)近日,云南澜沧县小坝村迎来一场温暖有力的语言润心行动。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言为定”、“推普筑梦乡村”两支志愿服务队12名同学奔赴这里,以“调研-教学-赋能”全链条服务模式,助力当地跨越语言障碍,探索一条“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调研问需:精准定位破壁垒
抵达小坝村首日,推普团队便与村干部展开座谈,聚焦“村民普通话使用痛点”与“产业发展需求”。随后,队员分组入户走访37户村民,通过问卷与访谈,梳理出两大核心问题:日常交流方言依赖重,60%村民表示“普通话仅用于与外来者沟通”,就医、政务办理等场景沟通困难;农产品销售语言受限:部分农户因普通话不流利,茶叶、矿石等特色产业推广受阻。调研中,团队同步开展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宣讲,用“独龙族纹面女董寸莲普通话推广民族特产”案例,激发村民学习意愿。。
图为志愿者们进行调研及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宣讲
教学赋能:语言相通促振兴
针对调研结果,团队还编制《普通话推广手册》,涵盖日常用语、电商指南,免费发放给村民,设计了以下教学模块:
1.“语言+生活”场景训练:
“冶言为定”队采用“纠音+情景模拟”模式,创新采用“纠音+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结合就医、家校沟通、政务办理等生活场景,设计了100余条实用语句进行训练,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普通话日常交际能力。
2.“普通话+电商”技能融合:
推出“普通话+电商营销”特色课堂,将普通话表达技巧与电商直播技能深度融合,成功指导12家农户进行直播实操,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000人次,有效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
3.“经典诵读+科学启蒙”特色课程:
面向青少年与儿童,团队设计了“经典诵读+科学启蒙”双轨课程:
通过诵读朱自清《匆匆》等经典文学作品强化汉语美感认知,引导孩子们思考时间与生命的意义。同时,设计“技能强国·匠心筑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以小坝村的铁矿、茶叶为教具,在家乡资源和金属冶炼技术的科普讲解中,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图为志愿者杨儒吉为当地同学讲解金属冶炼技术与大国重器的故事
针对低年级儿童,实践团设计了别开生面的童趣推普课堂,通过教唱《幸福拍手歌》、做“拍拍操”游戏等互动环节,让说好普通话的种子在童心中深深扎根。
图为志愿者们在带领小坝村小学生做游戏
成果总结:风雨兼程推普路
短短数日,推普实践取得了较大地成效:共完成入户走访37户,收集70余份有效问卷;开展16堂推普课程,覆盖村民及学生600余人次,村民普通话使用频率提升40%;指导12家农户开启直播带货,累计观看人数突破1000人次。语言障碍的破除,将为当地茶叶、矿产等特色产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冶言为定”志愿服务队和“推普筑梦乡村”志愿服务队出征仪式合照
语言是文化的血脉,亦是发展的桥梁。当普通话的种子播撒在澜沧的茶山与矿野间,它不仅打破了沟通的壁垒,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声’动力——村民用标准的发音向世界推介茶叶的清香,孩子们用流利的普通话描绘家乡的未来,青年学子用行动诠释‘语润边疆,技铸报国’的誓言。这场推普行动,是语言与产业的双向赋能,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青春答卷。
目前,“冶言为定”志愿服务队与“推普筑梦乡村” 志愿服务队已分别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国家级重点团队和协同团队,下一步,两支团队将进一步拓宽推普的维度,进一步深入了解当地普通话需求;利用微信群、自媒体等平台开展线上推普活动,扩大服务范围,让普通话成为传播本土文化的桥梁,持续为小坝村发展注入语言动力。
撰文丨谭佳
图片丨郑娜
审核丨郭任昕 王艳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